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内蒙古团,习近平提到两个感人故事
首页> 时政频道> 要闻 > 正文

在内蒙古团,习近平提到两个感人故事

来源:新华网2021-03-06 07:42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学习进行时】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带您重温那段历史,一起回顾这两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齐心协力建包钢”

  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期望的1号高炉的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自治区、包头市、包钢领导和职工非常着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冶金工业部、铁道部等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包钢面临的问题。

  1959年1月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同时登载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社论说,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包钢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经济面貌。为此,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个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

  当时,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这些材料和设备来自22个省55个市300多个企业。鞍钢除发运钢材外,还支援干部、工人7000多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带着几名技师也来到包钢支援建设,协助解决技术难题。沈阳、唐山、合肥、大连等地的企业日夜赶制设备,北京军区、空军和民航派出汽车和飞机,为包钢运送物资和设备。

  英雄的包钢建设者们没有辜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团结一致战胜了许多困难,终于使1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

  (据《包钢日报》 作者:张树宽)

  “三千孤儿入内蒙”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因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大规模接收南方孤儿的工作在千里草原全面展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专门接收安置机构,抽调了一批医护和保育人员,分批赶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接孩子,并负责孩子们的医疗保育工作。

  从1960年初至196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等地先后接纳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3000余名孤儿。这些孩子多数只有两三岁,大的不过七岁,最小的只有七八个月。牧民们非常心疼也非常喜欢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一些牧民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有的牧民一家就收养了五六个孩子。牧民们把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把这些孤儿视为“国家的孩子”,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抚养,这些既是孤儿又非孤儿的孩子个个长大成人。“三千孤儿和他们的草原母亲”也成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

  (据国家民委网站 作者:刘宝明)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