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讲述·总书记的关心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工作实际,谈感悟,提建议,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力量。
农业高质高效
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竹林茂密、白墙黛瓦,村里产业兴旺,村民生活越过越红火。
扎根农村10多年,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代表带领村民推进产业转型,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近两年为了摆脱花木种植的单一产业模式,岷江村不仅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而且发展“小而美”的创意农业,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产业融合。
“不断创新思路、持续改善村民收入是要一直坚持走的路,而稳定就业提升村民收入、完善乡村治理,和产业转型、乡村振兴一脉相承。”陶勋花认为,在解“乡村振兴”这道难题时,关键在于发掘出自身的独特资源和特色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帮助群众致富。“我和村民们将继续奋斗,用岷江村的乡村振兴探索,向党献礼。”
“近年来,我们根据村里实际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河北省灵寿县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代表说。
原来车谷砣村村民种植的多是玉米、土豆,只够吃没富余。后来,村支部指导村民开始种植野生猕猴桃、山茶树、蟠桃等高附加值农作物,不仅一亩地能增收不少,种植的作物还能和村里的历史资源和红色资源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陈春芳说,下一步,村里计划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从产业化向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宜居宜业
改进基层治理,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近年来,群众法治意识持续提升,人人守护平安和谐,大家共建乡村文明。”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党委副书记扎西江村代表,谈起家乡农牧区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基层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为西藏农牧区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乡村治理,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是关键。以村委会为依托,健全完善村级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通过召集村民集体协商议事、决事、办事,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扎西江村表示,深入开展乡村治理,增强了农牧区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步,要继续按照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的目标,始终将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贯穿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过程,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扎西江村说。
“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是对农业生产要素的一种优化配置,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振兴。”甘肃省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代表说。
近年来,席沟圈村着力盘活村里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村民既拿租金又有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截至目前,席沟圈村共成立了7个合作社,合作社的年收入均在20万元左右。“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能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马银萍说。
马银萍表示,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引入农村,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使得大河有水小河满,“这就需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持续增收
“乡村振兴是个大战略,需要我们把工作落到实处,帮大伙儿实现增收。”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全收代表说。
为了实现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开发式帮扶,拐子杨村前几年投产了蔬菜水果大棚,解决了部分村民的长期就业需求。大棚用工需求大时,每天还能吸纳30—50人灵活就业。
张全收认为,要把开发式帮扶做到位,除了发展村里产业,还得开发增设更多公益岗位,让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参加卫生监督、安全巡逻等工作实现增收。近些年,拐子杨村抓住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让村民参与修路、挖沟、铺设管道等工作,充分利用本村劳动力资源,以工代赈。大伙儿不仅提高了收入,也收获了建设村庄的成就感。
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蜜橘产业集群正加快建设,“一村一品”特色富民产业持续发展,为当地村民带来不少收益。
“宜昌市今年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脱贫人口收入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家胜代表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张家胜表示,宜昌将优化配置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产业扶贫指导员、帮扶干部等工作力量,同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王明峰、邵玉姿、鲜敢、王锦涛、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