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 付振强)说起数字66,你会想到什么?66年前,一块石头被送进中南海,中国核工业就此正式起步。
在北京西南郊,有一座因核兴建的原子能研究基地,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就在这里建成。这里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被称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中国核工业的摇篮”。我国的核事业从一穷二白到构建起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原子能院内的“一堆一器”见证了大国底气从“核”来的历史变迁。
4月15日,“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暨“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网络主题采访团首站走进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一堆一器”为起点,深入探寻我国核工业起源与发展。
从“一堆一器”到“多堆多器”
“这个就是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主磁铁。”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区内,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回旋加速器研究设计中心主任张天爵指着一个“大块头”告诉记者,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于1958年在这里建成,伴随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的同年落成,标志着我国跨入了原子能时代。
“反应堆和加速器是开展原子能研究所需要的重要基础核设施,没有这些大型核设施,所有的研究都是纸上谈兵。” 张天爵介绍。从1956年破土动工,到原子能研究基地建成,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这里面有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我们叫它‘功勋堆’。”穿过院内花园,一座式样古朴的反应堆大楼映入眼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退役治理工程技术中心反应堆退役部主任、高级工程师张立军介绍,这座研究型重水反应堆简称101堆,是一座多用途反应堆,于1956年开工建造,1958年6月13日首次达到临界,同年9月23日建成。“它为我国‘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张立军表示,101堆还被称为我国核反应堆工程的摇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核科技工作者。
以第一座重水反应堆为起点,从原子能院自主建成我国第一座游泳池式反应堆,到建成我国首座中国实验快堆;从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出发,到成功研制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从自主设计研制我国首台高能大功率电子辐照加速器,到原子能院无损检测电子直线加速器首次出口……以“一堆一器”为牵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已形成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八大学科。
传“红色基因”从并跑到领跑
“我国核科技事业成长壮大、改革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都是顺应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的结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表示,建院以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有关部委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罗琦表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核工业的摇篮”和“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的领导。
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这里建成;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曾在这里创建功勋,从建院之初至今,有68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
记者了解到,随着以“四大平台”——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科技创新设施相继建成投用;以及核材料技术、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核数据、计量站等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能源快堆工程中心等陆续挂牌,原子能院在新时期的核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形成。
“作为我国核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中核集团科研重点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担着数量众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并在其中肩负技术总体责任或发挥技术源头作用。” 罗琦表示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将继承红色基因,坚决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原子能院人的价值追求,也是行动指南。未来,将继续开展核基础及共性技术、先进核能开发、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研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