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20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本质是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水平的竞争。
“到2030年,人工智能技术将为全球创造出15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也引发着各界对人才培养的探索。”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举办的主题分论坛上,业界人士这样说。
“有调查显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相关的产业人才需求规模,2016至2019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4%。目前,全球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很大,迫切需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健康发展,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黄如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综合性前沿交叉的学科,需要建立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的人才培养体系。
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认为,应针对中小学和社会人群,设计面向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人工智能技术学习路径和教育教学方法。另外,人工智能作为辅助技术将大幅度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他还特别提到,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落地同时,也应关注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
“用科技让每个孩子都能德智体美劳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是科技向善。”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王光明表示,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助力教育评价的改革,打破原来只能收集静态信息的局限,把情感的、动态的信息都收集进来,从源头上精准改进学生学习行为,以评价促发展。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在王光明看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情况并不理想。“从源头来看,很多教师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能力还需提升。”王光明建议,首先要落实关于人工智能加基础教育的各项决策部署,其次还需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解决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的素养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蕴红也认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开展科技方面的教育面临困难。但与此同时,科技教育进驻中学也迎来了契机。目前,学生接触人工智能技术愈发容易,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众多学科进行交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对以后众多将进入工科领域工作的学生也大有脾益。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养和服务一定是开门办学,它是国际发展的共同财富和引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透露,希望能够通过学科交叉重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创新的实践体系。
大会期间,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茹宁发布了“人工智能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基于人工智能人才供需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调查显示,部分高校仍存在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老化,学生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现在人工智能专业很热、行业很热、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有22%的高校反映他们培养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出现了供大于求。”茹宁说。
另外,针对当前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地域分布不太平衡的问题,茹宁建议,由政府进行积极宏观布局推动高校围绕产业群布局学科和专业群,提高人工智能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推动产教的深度融合;其次,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形成层次均衡、类型多样的人才供给体系,加快人工智能一级学科的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认为,现在人工智能仅仅是一个开始,处于弱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阶段。要走得更远,必须做强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除了在现有算力,有更好的算法、更多数据的场景下,我们要往前跨一步,准备做类脑的东西才行。”高文期待,经过5至10年,类脑计算可以超越今天纯数据的人工智能的计算,这样人工智能将更有前途。(记者 黎梦竹 李政葳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