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模样!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一线的故事最动人。放眼祖国大地,许许多多年轻人扎根基层一线,他们不甘平庸,拒绝躺平,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书写了一个个昂扬向上的精彩故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从5月9日起,光明日报在《奋斗者正青春》专栏中推出“一线故事”系列报道,带您走近一群年轻的生命,倾听他们奋发有为、励志进取的动人故事。
两年前,疫情肆虐的湖北武汉,大街上空荡荡的。一辆货运车停在医院门口,几位身穿防护服的小伙子,从车里卸下5件高1米多、重百斤的防疫物资,搁在一块像堵墙。“快点,再快点!时间就是生命!”带头把这批物资一点点往医院里推的“大白”,是武汉市江岸区邮政分公司上海路揽投站投递员徐龙。
20岁那年,徐龙退伍回到武汉,成了一名投递员,一干就是14年。他从没想过,平凡的工作也会波涛汹涌。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没有吓住他,反而更坚定了他扎根邮路的决心。
当时的武汉,交通快递都停了,谁来把来自全国各地的驰援物资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除夕夜,徐龙一家吃着年夜饭,夫妻俩心事重重。徐龙说:“我要去运送物资,你要回医院吧!”护士妻子的心揪了一下:“那家里的老人怎么办,还有3岁的女儿呢?”话到嘴边又憋了回去。第二天天蒙蒙亮,两人收拾好行李,奔赴各自岗位,开始了一家人分居三地的漫长时光。
封城的76天里,徐龙24小时待命,累计出班160趟,执行5次紧急防疫物资投递工作,行车3000多公里,投递物资7000余件。厚厚的口罩遮不住他疲倦的表情,大伙儿看着都心疼。
2020年2月25日,是徐龙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他成为火线入党的抗疫先锋战士。带上闪闪发光的党徽,他心潮澎湃,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5点30分起床,6点30分到达站点消毒、分拣、扫描……转眼间两年过去了,他雷打不动地延续着特殊时期的日程表。
工作上,徐龙不仅使足“蛮劲”,还用好“巧劲”。“这小伙子就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在同事陈宏眼里,他是个多面手,“网格化协同、动态排班、改变单人投递向网格销售化转型……在他的推动下,投递工作省时又省力,大伙儿效率更高了。”
2021年,揽投站成立“徐龙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劳模的他,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创新投递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查找疑难信件。看着眼前这本“徐龙疑难信件复活投递处理登记簿”,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已收”,徐龙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老人热泪盈眶的画面。
“房子拆迁了,这家人会搬去哪儿?”这天,徐龙站在路口正焦虑着,不知道信该往哪儿送。“按规定,可以退回寄件人。不行,家书抵万金,万一有事,咋办?”他下定决心要把信送到。
烈日炎炎,徐龙沿街挨家挨户打听,收信人原来是位年逾70岁的独居老人,至于搬去了哪里,没人知道。眼瞅着这封信就要变成“死信”,他凭着一股倔劲儿,跑了一趟又一趟街道办、拆迁办,几经周折终于得知老人在养老院。老人双手颤抖着接过这封来自部队儿子的信,紧紧攥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养老院出来后,徐龙抬手抹掉了脸上的汗,回想起工作第一天,干了一辈子投递工作的母亲曾对自己说:“可别小瞧了投递员,要干好不容易,责任在肩,每次投递意义重大。”这句话被徐龙牢牢记在心里。这些年,他救活的“死信”有100多封。
一个邮件连着两颗心,漫漫邮路上,投递员不仅投递邮件,更传递温暖。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徐龙,见过城市的万家灯火,也感受过独居、留守老人的孤独。在高效完成投递任务之余,他常抽空帮老人跑腿、陪老人唠嗑。江岸区分公司还启动了“徐龙爱心邮路”,爱心帮扶力量渐渐壮大。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当徐龙拿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时,他只说:“这些是咱全体邮政人的奖。”不久前,他所在的上海路揽投站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更激励着每一位邮政人。
“投递员在生活中是邻里少不了的人,只要用心用情,没啥可以难倒我们。”徐龙目光坚毅。
总策划:王慧敏
总监制:赵建国
统筹:毕玉才 杨谷 胡其峰
监制:张宁 廖慧 方莉
记者:夏静
通讯员:程晓 晏华华
编导:李方舟 董大正
制作:曾震宇
配音: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