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页> 时政频道> 要闻 > 正文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12-19 08: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对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出城市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53.1%提高到2021年64.7%,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21年,全国城市数量达到691个,建成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建制镇2.1万个,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二)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分别达到249.3万公顷和38.7%,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开展,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77%。截至2022年8月,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800万户。

  (三)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城市道路长度达到53.2万公里,建成轨道交通线路长度8571.4公里,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9.4%、98%、97.9%,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6亿平方米,供水和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193.2万公里,较好保障了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四)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全面开展,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持续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五)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加强。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快构建。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5.95万处历史建筑,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

  深刻认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将城市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美好家园、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空间支撑,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举措。城市是风险防控的重要领域,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统筹城市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源头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准确把握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点任务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

  (一)健全城镇体系。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及县城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一是加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对全球人才、资本、创新等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发展。三是加强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四是加强县城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就近吸纳农业农村转移人口。五是加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建设成为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世界级都市圈、城市群。

  (二)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转变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建设强度。一是推动组团式发展。单个组团面积一般不宜超过50平方公里。组团之间应建设连续贯通的生态廊道,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相连通,最小净宽度一般不小于100米。二是加强人口密度管控。平均人口密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个别地段最高不宜超过1.5万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超过1.5万人/平方公里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疏解。三是科学管控建筑密度。新建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

  (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一是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统筹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和城市绿道布局,将城市建设融入蓝绿生态本底,城市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45%。二是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修复山体水系,提高水系连通度和岸线自然化率,严格限制过度硬化,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三是持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把公园建到居民家门口,构建均衡共享、系统连通的公园体系,建设连通区域、城市、社区的绿道体系,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0%。

  (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建设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提升宜居度。加快规划建设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实现各体系间的畅顺衔接。主城区道路网密度应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轨道、公交和慢行等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应不低于60%,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达到80%。二是增强安全韧性。倡导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布局方式,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统筹防洪与排涝,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平均可渗透面积占比达到45%。依托公园、绿地、广场、校园等建设城市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场所,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三是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加快建设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

  (五)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到203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争取提高到60%以上。一是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以步行5—10分钟到达为原则,配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二是完善15分钟生活圈服务配套。推动建立步行和骑行网络,串联若干个居住社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统筹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运动场馆和公园等设施配套,为居民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服务。三是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居民参与、企业服务的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推进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鼓励物业企业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社区生活服务。

  (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体现中国特色、展现时代风貌。一是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认定,建立分级分类的保护名录和全国历史文化保护数据库。不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破坏传统风貌和街道格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率达100%,历史建筑空置率应在10%以下。二是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增强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严禁建设“贪大、媚洋、求怪”建筑,严格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和大型雕塑管理,严禁滥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标”。

  (七)发展绿色建造。推动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对具备节能改造价值和条件的居住建筑要应改尽改,改造部分节能水平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二是推动建造方式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三是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深化应用自主创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培育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八)推动绿色低碳县城建设。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县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控制在0.6至0.8。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一般不低于70%;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二是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合本地特点,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构建县城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广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应用。三是营造人性化公共环境。严格控制县城广场规模,广场的集中硬地面积应不超过2公顷。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县城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超过40米。

  (九)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一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完善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巡查稽查制度。二是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体系。三是加强城市风险防控。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燃气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在线安全巡检和隐患治理能力。

  切实把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任务落到实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上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各方面各环节。

  (二)健全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制度。以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为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城市体检结果为依据,建立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闭环机制。

  (三)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库,出台选拔使用和考评规定,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试点。构建城市总建筑师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把控,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的体制机制。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研究出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政策文件和相关标准,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五)加强干部培训。编辑出版系列教材,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院校增加相关课程,加强对城市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干部的培训,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和城市观,提高城市工作能力和水平。

  王蒙徽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