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李飞 王一涵)8月28日,以“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霍巍围绕“用考古资料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的主题进行发言。霍巍表示,要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和源。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霍巍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和源?要溯源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必须借助考古学。霍巍介绍,首先,考古学为中华文明早期知识体系、礼仪制度与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了近万年以来的实物依据,如距今3000多年的三星堆文明,就已经体现了南北融合、农牧相融的特征;其次,考古学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具体、客观的资料,展现了国家起源与文明发展的中华模式与独特路径。最后,考古学揭示出春秋战国以来“华夷交融”,最终演进为中华“大一统”复合共同体的文明内在结构与新的时空格局。
霍巍认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霍巍表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我们自身的根和魂做起,考古学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