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走在前、做示范”(连线评论员·身边的改革故事)
首页> 时政频道> 观察 > 正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走在前、做示范”(连线评论员·身边的改革故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09-19 10:27

  对话人:

  李 拯 人民日报评论员

  陈立民 新华日报评论员

  李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到“走在前”,就不能不提江苏昆山。昆山一直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县域经济的成功典范,而今年恰逢昆山开发区创办40周年。

  从苏州的垫底县,一跃成为全国的最强县,“昆山之路”引人瞩目也引人深思。背靠上海、位于长三角,特殊的区位优势固然重要,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不在少数,昆山率先脱颖而出,至今在县域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创造了多个第一。“昆山之路”潜藏着哪些独特的成功密码?

  陈立民: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互成就,书写了“昆山之路”的动人篇章。1984年,不要上面给“名分”,不要国家给投资,昆山辟出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富规划、穷开发”的思路,自费建设开发区。主动改、大胆试,昆山凭借这个开发区很快就实现了工业从0到1的突破,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

  如今,昆山集聚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万个外资项目,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的进出口额。首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首创举办外商独资企业、率先实行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改革……昆山以深化改革增强开放吸引力,以扩大开放激发改革行动力,形成了改革与开放的互促共进,通过自觉融入和服务发展大局,持续释放澎湃活力。

  李拯:一城之内聚集千余家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无中生有”打造“国际咖啡产业之都”,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展现着昆山创新创业的蓬勃活力。“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这是昆山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座右铭。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问题上,昆山的经验是什么?

  陈立民:昆山的发展一直被视为政府与市场“强强联合”的典型。政府的“强”体现在强服务上,体现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上。40年前,昆山引进第一家外商时,干部跑省进京累计100多次,为企业办成手续。从1998年起,昆山每年提出一个新的服务主题,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比较优势。

  新时代以来,“昆如意”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一窗办理、集成服务”的办理模式,已经涵盖13个部门,369项服务事项;投资建设项目线上免证照、不见面一网办,线下面对面、肩并肩帮代办,审批周期压缩60%以上,实现“拿地即开工”。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让数以十万计的经营主体如繁星颗颗闪亮。

  李拯: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昆山之路”三评》文章,总结昆山走出发展新路的启示,提炼出“向自己要钱”“都靠自己动脑子、花力气去办”等观点,让“昆山之路”为全国所知晓。其实,纵览昆山的发展过程,一直有那么一股子“不等、不靠、不要,敢想、敢闯、敢干”的精气神,积极主动破难题、独立自主谋发展。从方法论上看,“昆山之路”的经验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陈立民:内部挖潜,主动作为,是刻在昆山人骨子里的基因。首先,没有等靠要的想法,而是积极主动创造条件。从最初的“星期天工程师”、合办联营企业,到抢抓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机遇,再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昆山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主动谋划、靠前对接,进而找到一地所长与国家所需的结合点。

  其次,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做到扬长补短、发挥比较优势。昆山在发展之初把毗邻上海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积极补足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短板,随着产业升级而不断锻造新的竞争优势。

  最后,矢志创新、超越自我、永不僵化。如今昆山早已不是代工厂的代名词,而是持续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李拯:更好服务国家大局、把握国家政策,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获得“万物皆备于我”的主动性。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就大在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如果每个地方都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那就会把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能都激发出来,汇聚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陈立民: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重大使命。昆山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以科技创新的“领先一步”,实现产业发展的“领先一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理念上,昆山“想他人没有想过的招,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继续用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的难题,实现固“本”兴“新”;在路径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在开放上,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以积极主动的状态、久久为功的定力、一往无前的决心,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一定能把“昆山之路”延伸到未来,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

  • 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圣地蓝”成延安靓丽新名片!近年来,延安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进环境治理,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323天,让蓝天白云常驻延安上空。
2024-10-24 10:07
如今,延安子午岭林区有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种群栖息地向北扩散近五十公里!
2024-10-24 10:05
10月22日,在南泥湾,“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采访南泥湾,齐声合唱经典曲目《南泥湾》,在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开荒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7: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