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天中午12时01分,中方对美加征84%关税正式生效。针对美方对中国输美产品采取所谓“对等关税”措施的单边霸凌行为,中方坚决反制,祭出了一整套的反制组合拳。从今天起焦点访谈推出系列节目《底气足,韧性强》。这些年,面对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我们一直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修炼内功,稳固根基,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确定性。今天的中国有能力、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在浙江诸暨一个大型袜业市场,随处可见拉着推车、大包小包采购的买家。今年以来,一些使用了新材料和功能性面料的产品,格外受到采购商们的青睐。
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产业包括纺织业一直在转型升级,更多高端、智能、绿色环保的产品被研发出来,在国内外市场都很受欢迎。现在在全球,每3双袜子就有1双产自浙江诸暨,每5件毛衣有一件出自广东大朗,每4件泳衣有一件来自辽宁葫芦岛。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一件衣服过去只能承担简单穿的功能,今天它可以适应不同出行场景。哪怕是世界的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变化,今天中国传统行业的产出,我们能够跟得上消费结构的变化。
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回顾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和很多传统出口产业一样,一路在波折和风浪中前行。从最早的满足内需为主,到走出国门靠代工贴牌、低质低价,早年间,纺织业从全球供应链低端起步,依靠的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而这样的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遇到贸易摩擦,首先会受到打击。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不断上升,纺织行业也有部分产能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客观上对中国的纺织行业形成了前有拦路虎后有追兵的态势,需要面临质量和技术的竞争,这些都使得纺织业当时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状态之中。
面对困境该怎么办?必须把握主动、迎接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精准判断,我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像纺织业这样的传统行业也在阵痛中完成了转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近年来传统产业在加速转型升级,向着更高附加值方面转型,强调的是打造国货潮品,更多品牌引领,标准改进,以及质量提升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既是阵痛,也是磨炼和锤炼的过程。
只有技术不断创新,产品质量过硬,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眼下面对多变的国际贸易局势,这依然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在一家运动鞋鞋面的加工厂里,新设备正陆续在安装,这里一年要生产6亿双鞋面,产品供不应求。为产出质量高、能满足新消费需求的产品,企业自己组建团队进行设备研发。创新升级,让企业站稳了全球供应链的龙头地位。
要在竞争中取胜,还要开拓思路,寻找更多新赛道。
随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在的纺织业除了传统鞋帽,还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它所触达的行业,超乎人们的想象:废旧服装、边角料、塑料瓶,回收后可以变废为“丝”。大国重器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机身也有纺织业的身影。
现在,中国的纺织行业已经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诸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
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只是我国传统产业阵痛蝶变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国的传统出口产业早已今非昔比,从服饰、鞋类、箱包再到手机、家电,产品的设计、品质、技术、品牌等要素都有了极大飞跃,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已经被全球市场认可。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传统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质量和口碑,中国制造成为价廉物美的代名词。在全球行业中,我们依然具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这个成本优势不像过去一样,已经实现了技术密集的转型。
当前,美国滥施关税,率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出口领域。作为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产业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呢?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今天我们出口产品的质量跟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中国传统行业的很多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是别的国家所不能比,也不能替代的。很难从其他供应商中找到能够和中国产品相媲美的替代品,使得我们应对外来冲击的韧性在不断增强。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政府滥施关税已经不是第一次。2018年7月11日,美国政府就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约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当年8月2日又将加征税率提高至25%。这些要面对的风险,中国经历过。通过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我们都成功地将挑战变为机遇,在发展上,进行了更前瞻性的规划、更深远稳健的布局。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在这个过程中,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促进国内的大循环做强做大国内市场。与此同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在海外布局的持续推进,使得我们在面临突发风险的时候,能够通过多元化市场的加快构建有效分担相关风险。
据统计,我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经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2018年以来,我国对东盟出口占比由12.8%提升到16.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由38.7%提升到47.8%。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通过这些年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在这些国家中国产品的口碑不断上升,这些国家出口的每一点上升,都意味着我们在面对未来的风险中,出口产品还是能够有出路,市场还是会比较广阔。
随着我国对美国市场依赖度的降低,对美出口下降不会对我国整体经济造成颠覆性影响。而反观美国市场,有不少产品对我国的依存度较高,不仅很多消费品离不开中国,很多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也需要从中国进口,有若干品类依存度超过50%,短期内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找到替代来源。
当前,我国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能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消费品市场,在传统制造业中也一样突出。
在我国制造规模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14台智能机床设备24小时忙碌着。这几年,这家老机床企业下定决心走科技创新之路,花大力气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技术升级不仅让企业有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也产出了质量更好的产品。在中国货物出口的比重中,机电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其中的高端装备比例正在不断攀升而且发展迅猛。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稳定而言,扮演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在海外市场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尤其是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当前,国际新兴市场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已经成为我国稳外贸的重要基础。而国内市场的潜力也不断被开发,形成巨大的缓冲空间。
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供给、改善需求,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尤其是2024年以来,“两重”“两新”政策的大力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让传统产业在国内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前不久闭幕的2025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智能家居产品解锁了人们超多惊喜:智能检测床能24小时监测老人的身体异动和生命体征;扫地机器人则长出了一只“手”,除了基础的地面清扫功能,还能自动识别并捡起垃圾……
一年多来,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家电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智能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优选。2024年,我国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厨房电器市场智能产品零售量占比均超过50%。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两新”政策是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系统性布置,通过设备更新,消费品的换新,能够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产业支撑和市场环境。这类政策有利于我们做强夯实国内大循环,从而以自身产业、市场、政策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的。
自2017年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无论美国如何打压,中国始终保持发展和进步,展现出“越压越强”的韧性。面对美国当前的关税霸凌冲击,我们心中有数、手上有招。党中央早有预判,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就如何应对美新一轮对华遏制打压作出全面部署,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应对。
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国家正加快打通“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扩内需各项政策也在加力扩围,内需市场的容纳效应日益显现。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从去年以来,为了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确定性,特别是应对出口可能会有的一些变化,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相关政策。目前一方面要通过多元化市场的拓展去稳住外需;另外一方面也要通过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去增强韧性,还很重要的是要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推进,通过国内市场去加大消纳吸收能力,从而化解外部风险。
开放合作是历史潮流,世界决不会也不应该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以邻为壑的经济霸凌终将反噬自身。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经济都有扎实的基础实现稳定发展,也有充足的动力破浪前行。外部冲击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的基本面,也改变不了中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稳固趋势。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大国,中国也将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把共同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
编辑丨赵园 温超
摄像丨徐鹏 甘志庆
策划丨牛彦敏
剪辑丨苗佳亮 赵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