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赴西部,时代青年新舞台】
骑马赶着牛群越过山丘,在蓝天白云下跳起藏舞;挤牛奶的日常里偶尔也会发生小牛被狼叼走的意外;捡晒牛粪和敷面膜是同样重要的事情……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巴青县杂色镇八村有一对95后姐妹,她们以“央小央”为名,用短视频记录藏族生活点滴,镜头里既有唯美的雪山牧歌,也有艰辛的劳作日常,她们用真实与坚持,让西藏牧区的风土人情走进千万人的视野,为西部注入青春活力。
放牧的间隙,俄央措姆(左)和妹妹玛央(右)跳起了锅庄舞。
2022年,俄央措姆(姐姐)从上海的一所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西藏那曲杂色八村创业。起初,她尝试帮村民卖虫草特产、学习电商运营,但成效甚微。于是,她做出了一个让家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拍短视频。“为什么要放弃山顶的风景,反而从头开始爬一座山?”从繁华都市回到偏僻牧区,家人既为她归来而欢喜,又担忧她放弃所学,选择了一条“不体面”的路。相比家乡同龄人普遍选择考编的稳定道路,短视频创业显得格格不入。
但她坚信在家乡逐梦大有可为,“上海的经历让我看到短视频的潜力,我想用它为家乡做点什么。”家乡是俄央措姆心中最牵挂的地方,外出求学开阔了她的视野,牵挂赋予她强烈的使命感,“多宣传自己的家乡,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为改变家乡落后出一份力,一起过上好日子。”
姐妹俩在溪边取水,为捞酥油做准备。
“藏族女大学生和家人在牧区的一天”是“央小央”短视频的固定开头,视频画面从不刻意美化生活环境,也不回避牧区的艰辛。镜头里,她们一家五口:母亲、妹妹、舅舅和弟弟,在单亲家庭的特殊结构中相依为命,取水、放牧、挤牛奶、捡牛粪、捞酥油……日复一日的劳作构成生活的底色。勤劳、乐观、坚强勇敢的生活态度铺就了她们的视频风格:质朴、真诚、炽热、直抵人心,生动地诠释着“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一家人捡晒牛粪、垒牛粪墙的劳作日常。
正是这份真实,触动了无数网友,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们为“小央”和“姐姐”。评论区里,有人感慨“垒牛粪墙”这样的文学故事变得具象化;有人热心分享自己家中好用的农作工具;有人被她们的乐观感染:“看到你们干不完的活,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没那么累了。”“我不再对生活抱怨了。”俄央措姆说:“能够给大家传递到正能量,我觉得很开心,也有更多动力继续拍下去。”
她们也不断从评论区汲取建议,收集大家想看的内容,展现牧区的风景、文化与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截至记者发稿,账号“央小央”已累计发布273个作品,获赞破千万。藏族生活文化的魅力和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跃然屏幕,平凡的日常因真挚而动人。
小央在挤牛奶。
随着“央小央”账号粉丝量和播放量不断攀升,让姐妹俩感到“责任更大了”。“我们是靠着政府和学校的资助才能继续完成学业,毕业后助力家乡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俄央措姆语气坚定。正在江苏南京读大二的妹妹玛央也表示,希望成为有能力回馈家乡的人。她们的短视频不仅记录生活,还主动参与藏文化节、那曲市赛马节等活动,为宣传家乡贡献力量。接下来,她们还计划通过拍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帮村民销售家乡产品。
俄央措姆在2025年那曲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上展示藏族传统服饰。
谈及回家乡创业的困难,俄央措姆坦言西部地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正是这种挑战锤炼了她的韧性。她说:“没有一个工作是不辛苦的,这里养育着我们,不能因为身体上的苦就不进行下去。”坚持自己的内心,脚踏实地,慢慢有回馈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从无人理解到粉丝百万,俄央措姆返乡创业的梦想正在实现,她用短视频为牧区发声,也为青春书写不凡答卷。“西部的舞台足够大,施展自己才能的同时也可以报效祖国,是锤炼自己本领的宝贵机会。”俄央措姆说。
对于即将奔赴西部求学或就业的青年人,她认为勇气和毅力是最重要的。她建议首先是要调整好心态和身体状况,将对西部地区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好奇,融入当地的实际生活中,先慢慢适应高原的气候、水质和生活节奏,再逐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她也呼吁当地居民在语言翻译等方面多帮助内地青年,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采写:王蕾
视频:张悦鑫
协调:西藏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