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武汉7月16日电 题:横渡长江五十载:渡江节见证武汉的变与不变
新华社记者乐文婉
清晨七点,武汉市武昌区汉阳门码头人声鼎沸,江风带着蒸腾的水汽扑面而来。岸边,两千余名身穿泳衣、佩戴泳镜的泳者蓄势待发,人群一眼望不到头,他们喊着口号热身,身后的橙色“跟屁虫”随风摆动。
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区市,在武汉段形成全民渡江的城市传统。7月16日,第五十届武汉渡江节举行。千人同渡、百舸争流,这场始于1956年的城市盛会,渡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武汉渡江精神的代代相传。
7月16日,选手们横渡长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江水奔腾 千人竞渡
“3、2、1——出发!”随着指令声响,泳者跃入江中,水花四溅,江面顿时沸腾起来。
定居武汉10年有余的江西汉子付艳球奋力划水,神情专注。“我没敢在家乡的抚河游过泳,可来到武汉,看到这座城市对长江的热爱,也激起了我挑战横渡的想法。今年是第五十届活动,我不想错过。”他说。
夏日的长江并不平静,尤其此时正值汛期。江水表面泛着粼粼波光,水下却暗藏漩涡与激流,稍有不慎便可能偏离方向或被拖入江底。但这样的挑战并未让人却步。
7月16日,选手们横渡长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的高一学生朱程程第二次参加渡江节。在经历多轮选拔与8次集中训练后,她成功入选80人“青春渡”方队。在前辈队友的护航下,她保持稳定节奏,顺利游完近6公里。“相比游泳池,江中有风有浪,但我很迷恋在江里游泳的感觉。”16岁的朱程程说,渡江让她学会迎难而上,也让她更有勇气去尝试生活中的新事物。
江中是运动员搏浪的身影,江岸同样热闹非凡。码头边人潮如织,毫无遮挡的武汉长江大桥桥面上,也站满了打着太阳伞的观众。
74岁的“老武汉”罗帮星早上六点便到武汉长江大桥下选了个凉爽的观赛点,对着江面不停按动快门。从小就在长江里游泳的罗帮星已记不清自己在江里游过多少个来回。“我游不动了,但我还可以换种方式参与渡江节。”他说。
渡江见证“江城”蝶变
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武汉交汇,将这座城市分为汉口、汉阳、武昌三镇,不少武汉人都有过在江里游泳的经历。
“我年轻时偶尔游,退休了恨不得天天泡在江里。”63岁的周崇俭在江中游过20多年,对长江两岸的变化感触颇深。他曾与朋友从武汉中山舰轮渡旅游码头顺流而下,一口气游了七个多小时,游过50公里、9座长江大桥。“城市发展太快了。1995年时,武汉还只有两座跨江大桥。”
周崇俭(中)在渡江前。新华社记者 乐文婉 摄
罗帮星的镜头同样见证了江岸的变化。“过去岸边是低矮的老楼,后来塔吊林立,现在高楼栉比鳞次,夜里灯光绚烂。”他说,“江滩绿化多了,环境变好了,大家也更愿意亲近江水了。”
城市在变,人也在变。“过去渡江是体力的比拼,现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周崇俭说,“我们这代人习惯在江里游泳,现在还有不少年轻人会划着桨板渡江。虽然运动形式在变,但大家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是一样的。”
渡江精神 代代相传
69年来,武汉渡江节虽因防汛等缘故中断过,但劈波斩浪的勇气代代相传。
在今年的个人抢渡赛中,“00后”张子扬以11分21秒06刷新男子组纪录,第四次夺冠。女子组冠军也由同为“00后”的武汉选手夏紫璇摘得。渡江的“火炬”,正由年轻人接力传承。
7月16日,参加男子抢渡赛的选手张子扬抵达终点。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青春渡”方队则全部由35岁以下年轻选手构成,其中不乏中学生、大学生,也有来自教师、医生、飞行员等不同工作岗位的参赛者。尽管学习、工作繁忙,但他们依然尽量抽出时间参加训练。
朱程程说,第一次敢报名渡江,是因为家人鼓励,也因为方队里游速快、经验足的老队员会被安排在最外圈保护新手。“那种感觉很安心。”
“我们方队队长70岁了,渡江超过1300次,还一直坚持训练、指导后辈,他的坚持与勇气给了我力量。”付艳球说。
候场时,37岁的付艳球拿出一件白色T恤,收集队友们的签名。他准备将这件纪念衫与渡江的泳帽、泳衣一起装进相框,永久珍藏。“人到中年,我经历了不少生死离别,也要面对很多现实压力,有时候觉得自己很需要精神支撑,而渡江给了我这种力量。”
付艳球(右一)收集队友签名。新华社记者 乐文婉 摄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一代代武汉渡江人中,这种生活态度始终流淌。”罗帮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