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座幸福之城
须有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
在沁水
群众“心声”就是“民生”
“民生清单”就是“幸福账单”
从“打通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政策破冰,到“医保养老金再提标”的坚实保障;从“沁水人免费游沁水”的细腻关怀,到“中小学校食堂农药残留快检全覆盖”的铿锵承诺……城市发展成果与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背后,是广大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效检验初心的智慧和力量,是“民生”与“民心”的双向奔赴。
破局解困
民生服务有“速度”
“给你5天时间,你能做什么?”沁水县交通运输局给出的答案不同寻常。
故事还得从沁水县土沃乡徐常自然庄说起。徐常自然庄因地处偏远,受限于“建制村2公里内公交覆盖即为通达”的规定,以往村民出行需要步行1公里到邻近的岭东自然庄乘车,很不方便。今年4月12日,村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通了12345市长热线。接到转办线索,沁水县交通运输局立即组织专班实地勘察,经反复论证,多方协调规划,最终破格将土沃乡至岭东自然庄的镇村公交延伸至徐常自然庄。仅用5天时间,就开通了首班公交,切实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而这,只是沁水县“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一个缩影。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是怎样的一份情怀,既能牵系沁水这座城市的发展大计,又能让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落地开花?在沁水,办好民生实事,让每一个沁水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
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沁水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县28名处级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537名科级以上干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20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所在社区报到1898人(次),认领并解决微心愿872个;梳理群众需求清单4269条,转化为工作举措380条;出台和调整优化利民惠民政策225条,推动群腐工作“16+11”具体实事项目和35件民生实事。各部门各单位立足工作实际,依托1674个党员示范岗、1908个党员责任区和1086个党员服务窗口,全力解决春耕抗旱、农机服务、垃圾处理、群众出行、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难题,确保实事项目件件有回音、事事见实效,让“开门教育”真正叩开“群众心门”。
上午8点,当阳光洒进梁庄村的田野,网格员郑超晨已推开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门,整理文件、梳理政策、记录村民诉求……开启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去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多亏了县里的人才储备制度,把我分配到了龙港镇梁庄村,有机会接触基层一线,还能享受到县里支付的工资保险,对未来就业有很大的帮助。”提起工作,郑超晨感慨地说。
地处太行腹地的沁水县是典型的山区县。每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约1000名,受制于地理、区位条件,人才“出得去”却很难“走回来”。一方面是本地发展急需人才支撑,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面对双重挑战,沁水县创造性推出大学生人才储备制度,通过公开选拔,就可进入用人单位储备。储备期两年,工资保险由县财政支付。储备期间,大学生还可以自由流动,此举巧妙地化解了引才难、就业难的“双困局”。截至目前,已累计储备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2300余人,县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800余万元。
当高校的“人才流量”转化为县域发展的“人才留量”,沁水,为引才与就业作出了新时代的全新定义。
破圈赋能
民生保障有“力度”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民生工作怎么干?干得好不好?在沁水,民生为大的答案体现在破圈赋能,镌刻在更大力度的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细节里,流淌在每一份为民服务的真情中。
上午9点刚过,沁水县郑村镇肖庄村帮办代办员王娇娇准时来到桃掌自然村村民于秋纪的家里。和往常一样,她先是为于秋纪和老伴进行了养老保险认证和残疾人认证,然后,和两位老人亲热地攀谈起来。
今年77岁的于秋纪因病长期卧床,老伴也是年老体弱,为此,村里给他们设立了精准帮办代办“一卡两台账”,并定期上门为两位老人进行认证。鉴于二人行动不便,子女也不在身边,每天中午还会有帮办代办员为他们免费上门送餐,解决了老两口每天吃饭的大难题。
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治理”,从“单一办结”到“系统解决”,沁水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精准帮办代办”工作开展以来,依托县、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点),通过张贴“明白卡”,设立“两台账”,真正做到“帮”出温度、“代”出便捷、“办”出实效。截至目前,共聘请帮办代办人员350名,全县12个乡镇192个村(社区)设立帮办代办点,发放14802张“明白卡”和2万余张“便民联系卡”,受理群众事项2929件,服务群众14531余人次,累计提供咨询(预约)服务3万多件。
守民心,重实干,精准发力,靶向施策,诸多“急难愁盼”问题在沁水得到有效解决。
一张保单托起万家生计。沁水县市场监管局创新落实我省首创“惠商保”举措,今年以来,已有480家商户获得理赔,金额达632万元,赔付商户占比达4.7%,均位居全市前列,生动诠释了创优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沁水智慧”。
针对县域内单楼独栋房屋较为分散、物业服务起步晚、业主缴费意识薄弱等问题,沁水县住建局率先在全省推出“物业超市”管理模式,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通过建立“抽取”和“招标”模式、“红黑榜”制度、“公示发布”平台等,构建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物业服务体系。目前,全县46家物业小区已完成备案,专业覆盖率由37%提升至57%;累计办结投诉124件,投诉办结率达100%;通过物业专项整治,退还(抵扣)物业费15.98万元,惠及居民1747户。
数字,见证变化。
从薄弱处起步,向深处扎根,以民生“升级”助推群众幸福“升级”。在沁水,每一个“关键小事”都在升腾着“城”就美好的沁水温度,每一个故事都印刻着沁水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充满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破壁凝心
民生福祉有“温度”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民生实事,是城市温度最直接的表达,也是检验执政为民成色的试金石。
翻开沁水2025年12件为民实事进度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沉甸甸的“民生砝码”,正在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医疗保障网越织越密。11.9万城乡居民已享受基本医保个人缴费补贴,政策完全落地后,将惠及群众13.27万人,减负约1100余万元,推动全民参保率达到97.79%,位居全市前列。此外,中医巡回医疗、上消化道筛查、适龄妇女“两癌”普惠全县12个乡镇、122个行政村(社区)。
绿色出行越来越便捷。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域共有充电桩735个,新增充电桩205个,一张智慧、便捷、安全的公共充电网络正在沁水铺开。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扎实推进。目前,7个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全部完工,41个县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于12月底全部完工,受益人数将超3万人。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全县9个乡镇32个村共34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已全部调试完成,将从根源上破解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得起、用不起”难题。
沁水人免费游沁水越来越火。截至7月23日,预约人数146546人,其中141879人已核销和游览。
……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沁水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惠民新政接连不断。这些政策如同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浸润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烟火,不断升腾着的民生温度,让浓浓的“情”字,在城乡间流淌。
走进沁水县中村镇张马村施工现场,村民们清理水渠、夯实路基,干得热火朝天。
“这个项目就在家门口,我头一个就报了名。守着家还能赚上钱,这好事儿上哪找!”面对记者,村民吉柴东开心地说。
吉柴东口中的好项目,是张马村通过沁水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积极争取的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投资683万元,重点实施排水渠综合治理、路面硬化铺装以及拆违治乱。项目遵循“尽量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原则,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农村脱贫户、返贫监测对象等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建设,帮助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顾家两不误”。2025年上半年,沁水县发改局累计推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事项)244个,累计吸纳务工群众17232人,发放劳务报酬2.64亿元,实现人均增收1.53万元。
教育惠民提质增速。作为全省首家,也是全国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地区,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沁水县将再次提高“十五年免费教育”水平,初中、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提高至每生每年2200 元、2300元以上,仅此一项,县级财政每年增加预算1000余万元。这是沁水向着教育全面优质均衡目标迈出的一大步,也是对人民群众的又一次深情承诺。
作为重中之重,沁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落实“16+11”实事项目作为检验执政能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多项内容被纳入政府民生实事范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自编教辅、免费为秋学期入学新生提供校服、免费更换燃气物联网表1.6万块、减免殡葬服务费用2000元/人等贴心事深入人心。推动解决沁昇苑小区、北山小区长期以来的房产登记难问题,完善环卫工人薪酬管理制度,足额发放工资400.05万元等群众急难愁盼事。
……
当一本本滚烫的民生账本
转化为
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幸福场景
一座城市的温度与魅力
便这在一个个“小切口”中
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那些看似细碎的
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把“民生”二字拆解成点点星光
织就成一张温暖的网
网住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网住了城市治理最朴素的初心
以人民为中心
让幸福触手可及
初心,恒心
换来的,是民心
一城幸福的厚重底色
也终将落笔于千家万户的温暖注脚
镌刻在群众一声声
“满意”的回响之中
记者/高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