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孔繁鑫)9月16日,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在陕西西安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在会上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再满足于仅对文物进行简单的“数字复制”,而是致力于推动文物数字资源从静态存档走向动态活用,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潘迪/摄
丁鹏勃认为,“数字复制”是基础,要抓住数据采集和融合这个关键环节,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价值再生”是导向,要围绕博物馆业务需求,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从‘数字复制’到‘价值再生’,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理念的升华。它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只是文明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连接者和赋能者。”丁鹏勃说。
对博物馆而言,“数字复制”是一种基础性工作,让文化遗产得以精准保存、可靠传承。丁鹏勃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运用高精度二维采集、三维建模及多光谱成像等先进技术,已完成165万张文物影像、7600余件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构建起覆盖“文物—展览—观众—空间—设备”的全面感知网络,实现多模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融合,初步建成系统化、标准化、可持续演进的数字资源体系。
谈及“价值再生”,丁鹏勃提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应用为驱动、需求为牵引,基于高质量数据集开发智慧化应用,推动文物活起来。如“数说犀尊”沉浸式数字展览,通过故事线设计与多模态技术融合,使观众通过手持设备召唤“数字犀牛”、查看纹饰细节;“数智人”“智慧导览AR/VR系统”“机器人小蛇”等数字化服务,覆盖观众参观的全流程;此外,该博物馆已向社会开放近80万件文物数据,并推出基于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推动文化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社会赋能。
在上述实践基础上,丁鹏勃提到,要加快数据资源建设,扩大采集规模,提升数据质量,构建高质量文物数据资产;探索AI驱动的博物馆大模型,为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智能化知识服务平台;并强化国际合作与文明互鉴,共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