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孔繁鑫)9月16日,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在陕西西安举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在会上表示,数字化既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也是创新的动力。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潘迪/摄
“所有数字化探索,归根到底都要以保护为前提和核心。”詹长法认为,数字化的价值,首先在于为文物建立“数字备份”,让未来的修复和研究有可靠的底本。同时,数字化本身也是重要的保护工具,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多模态档案等手段,可以为预防性保护、病害监测和灾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他进一步提出,让文物“活起来”,并非脱离保护的“炫技”之举,而是在守护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真正使数字化增强文化遗产的韧性和可持续性,让中华文明留得住、传得开、用得好。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已经从“抢救性保护”逐渐走向“智慧化保护”,但其中的挑战不容忽视——如标准和规范不统一,数字化成果常形成“数据孤岛”,复合型人才匮乏,以及真实性和伦理风险等。对此,詹长法认为,要坚持保护第一,将数字化纳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完善标准体系,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成果长期可用;加强国际合作,建设跨国数据平台;强化社会动员,让更多公众通过数字化走近遗产;同时,守住真实性与伦理底线,避免娱乐化、虚拟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