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孙满桃)9月16日,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在陕西西安举办。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在会上表示,数字化改变了文化遗产的参与范式,既打破了机构与学科的壁垒,也使大规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及全球共享成为可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专业场域走向社会共创。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潘迪/摄
“从文物识别、病害检测到破碎文物虚拟拼接和语义关联挖掘,AI正逐渐成为遗产研究中强大的‘认知增强’工具。”舒展在会上谈到三点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体会。
第一,技术必须深度融入具体场景,才能释放真实价值。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期间,腾讯使用游戏引擎的程序化内容生成技术,解决大规模城市古建筑群的高精度、高效率数字化重建工程难题,并为申遗成功提供了关键数字底座。为攻克甲骨文碎片智能匹配和补全的学术瓶颈,腾讯构建全球领先的多模态甲骨文数据集,并以人工智能协同平台支持全球300余家科研机构开展甲骨文相关研究,大幅度缩短甲骨文破译时间。
第二,可持续的数字化,离不开生态化的协作机制。近年来,腾讯与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沉淀出一套技术供给与文博需求高效匹配的机制。针对中小博物馆的资源困境,通过轻量化工具包和培训体系,支持相关机构实现低成本上云、小程序搭建和数字巡展。腾讯近期发起的“数字文物全民守护行动”,5天内吸引近20多万人参与,通过数字技术降低参与门槛,调动公众的文化守护热情。
第三,数字化要回归“用户”,回归“传承”。“不管是AI文化遗产课程覆盖4000多所学校,还是‘数字打更人’吸引数万志愿者参与巡检,数字化若不能激活人的参与、不支持人才成长、不融入教育语境,技术就只是存储工具,而非传承方式。”舒展这样说。
对此,舒展建议,一是共建统一标准与开放语料库,确保数字遗产长期价值与全球互认。二是深化开放共享与文明互鉴,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三是加大人才培养与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可持续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