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遗产数字化·光明观察”系列述评⑤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展览展示现场,“三维建模技术助力中国—肯尼亚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展位的屏幕上,播放着中肯两国在文化遗产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的画面,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据了解,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中方团队无偿分享技术设备,助力肯尼亚用数字化记录遗址遗物,让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力量实现“共享共赢”。
这一跨越国界的数字合作实践,正是本次论坛聚焦“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着力弥合文化遗产领域数字鸿沟的生动缩影。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现场。光明网记者 潘迪、李伯玺、赵金悦/摄
9月16日至17日,论坛期间,全球近百家顶尖机构参展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览展示、汇聚26个国家和地区学员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修班、覆盖12个国家和地区40项案例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发布等活动密集开展,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搭建交流平台,更将“保护·传承”“开放·共治”等作为核心议题,共同探讨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中遇到的风险、问题及解决方案,助力弥合区域数字能力差距。
文化遗产是人类多元文明和历史智慧的结晶,数字化技术正为其保护、传承与活化注入新动能。从人工智能让褪色的壁画重现光彩,到物联网与传感设备实现遗址形态实时监测预警,数字技术以远超传统的记录精度、海量存储与广泛传播能力,打破时空的藩篱,让深藏馆阁、散落四方的文明珍宝得以被全民共享;也催生了沉浸式体验、智能导览、数字文创等一系列新业态与新模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崭新的时代活力。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发布现场。光明网记者 潘迪、李伯玺、赵金悦/摄
数字技术开辟新机遇的同时,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挑战不容忽视。许多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网络覆盖不足、高性能设备缺乏、专业人才短缺,难以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海量数据采集处理、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等问题,也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面临的长期课题。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是一个相互尊重、共享利益、承担道德责任的共同体,应通过数字化手段,连接各国历史,警惕数字鸿沟,持续协作保障数据公平,同时加强文化领域数字技能建设,制定尊重文化多样性与主权的全球标准。” 尼日利亚艺术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部常秘穆赫塔尔·亚瓦勒·穆罕默德的观点,道出了与会者的共同关切。
文化遗产的传承是跨越国界、联接你我的共同事业。面对挑战,与会嘉宾在论坛期间提出多维度解决方案,为弥合数字鸿沟指明路径。
在技术创新层面,倡导推动协同创新与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跨国技术转化平台,深化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务实应用;鼓励开源开放,探索构建全球共享的技术工具与协作平台,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力量汇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洪流”。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的实践便是典范。这一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与科技企业联合推出的国际化数字文物策展平台,已吸引18个国家的40余家博物馆参与,汇聚超6000件文物数字资源,更通过面向全球的青年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设计策展大赛,让数字平台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
在标准与安全层面,强调推动标准共建,筑牢安全底线。对此,需建立国际广泛认可的数据标准、元数据规范与互操作协议,避免全球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沦为“孤岛”。同时,探索构建全球性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框架,在确保安全伦理前提下,促进数据合规共享与高效利用。
版权保护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健康发展的底线。为防范文化数据滥用、未授权复制等,孟加拉国通过《2023年版权法案》,既扩大数字内容保护范围,又为民间文化、视力障碍群体设立专门条款,同时允许学术和教育使用相关产权。“数字化实施前必须要解决守护者的知情同意、署名权与补偿机制三个核心问题。在此过程中,根本要求是尊重文化遗产与传统规约。”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说。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现场。光明网记者 潘迪、李伯玺、赵金悦/摄
此外,在开放协作层面,深化国际合作成为共识。如通过联合研究、资源共享与能力建设项目等途径,推动跨国文明交流和技术成果普惠共享;重点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援助,让数字技术成为缩小保护差距的工具而非壁垒。
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东亚陶瓷馆馆长科拉·维尔梅尔在分享瓷器收藏数字化时介绍,该馆创新性构建“实物藏品+历史文献+数字平台”三位一体的瓷器收藏数字化体系,2024年,其在线平台向公众开放。对于亚洲瓷器,该馆还利用数据记录的方式,记录来自不同地区的瓷器及瓷器彩绘。
数字浪潮奔涌向前,文明传承薪火不息。本次论坛上,一个个声音、一件件案例、一次次碰撞,都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遗产借数字化技术跨越时空阻隔,生动呈现于世界面前。正如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所言,这不仅有助于深化人类对文明多样性与共通性的理解,更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在互鉴中交融、在共荣中发展。(光明网记者 孔繁鑫 张晨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