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6日至17日,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文化机构代表和技术创新者,共同探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论坛期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正式发布。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的征集自今年7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广泛响应,共收到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项案例申报,内容覆盖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展示利用等领域。经过多轮专家评审,最终精选出40项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示范意义的优秀案例编辑成集。
点击图片,查看《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更多信息。
图源:光明网
技术突破护航文明永续
从提报的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中可以看出,技术突破与实践深度已逐渐成为亮点,多个项目因 “填补技术空白”“树立行业标准” 获专家认可。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教授、南非视觉艺术史学家协会主席费德里科 弗雷斯基(Federico FRESCHI)指出,齐长城项目整合激光雷达(Li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物联网(IoT)与人工智能技术,为641公里脆弱夯土结构构建数字孪生系统,不仅实现预防性保护与动态监测,更推动文化传播与社会效益提升,“为全球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树立具有参考价值的典范”。
针对大遗址保护的技术突破,专家对云冈石窟天然缪子成像项目赞誉有加。该项目率先在中国国内将天然缪子成像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实现非侵入式 “类CT扫描”,可精准探测石窟隐藏隐患。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副教授、文物修复学专家马里奥 米凯利评价其 “创新性极强,大幅提升物质文化遗产诊断水平”;同期,永乐宫AI壁画修复项目凭借“将修复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小时、精度达毫米级”的突破,被费德里科教授肯定为“数字保护领域突破性成果”,兼具国际关注度与可复制合作模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典籍保护领域,案例的规模化与创新性同样获得关注。“书阁一体”《四库全书》数字化项目完成3.6万册典籍高精度扫描与VR活化,触达数百万用户,专家称其 “融合技术创新、社会影响与国际愿景”;基于AI的方言保护平台,构建超百万公众参与语料库,印度国家艺术史学会主席阿努帕 潘德(Anupa Pande)肯定其“规模与包容性具全球重要性”。
同样得到高度评价的是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科技应用让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更具国际推广性,针对“数字赋能文脉永续——广陵路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阿努帕潘德点评:“该项目提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理念独具特色,有望大幅完善管理机制。从引用数据来看,项目已产生重大影响,且具备形成国际保护成果的潜力。”
数字技术赋能考古革新
考古方向的案例因“技术与考古深度融合”“国际合作成果显著”,成为专家评审的亮点领域。多个项目凭借全流程数字化实践、跨区域协作模式,获赞 “为全球考古数字化提供新路径”。
武王墩数智化考古项目整合多源数据采集、实时管理与文物全流程追踪,创新传播策略并获 “重大考古发现” 认可。费德里科教授评价其 “为考古精度、保护与公众参与树立新标杆,是具有国际参考价值的典范”。
国际合作项目的成效更获专家高度肯定。中突合作突尼斯本阿鲁斯森林遗址考古项目推动地中海文明考古协作,整合多语言数据库与三维复原工具,阿努帕 潘德称其 “为跨文化考古与能力建设树立典范”;中国 - 肯尼亚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将三维建模技术引入非洲史前考古,为肯尼亚合作伙伴提供能力建设支持,马里奥 米凯利指出其 “在史前考古领域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中国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合作担当。
同时,对于“科技与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价值提升与安全保护中的应用:RUME项目案例研究”案例,费德里科弗雷斯基给予了高度评价:“RUME项目在文化遗产价值提升与安全保护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数字人及先进安全框架融入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项目获高度国际认可,成果在全球会议展示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推广应用。其在跨学科与国际合作方面的成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树立了标杆,为未来项目提供了宝贵参考。”
沉浸体验活化文化传播
在展示利用方向,案例以“创新体验设计”“国际传播成效”“生态化运营” 为核心优势,专家认为这些项目“打破文化传播边界,让遗产‘活’起来并走向世界”。
“运河奇境” VR大空间沉浸式展通过8K环境、游戏化设计吸引青年群体,费德里科教授肯定其 “对文化教育与公众参与的变革性影响”;“云上中轴”(国际版) 构建双语沉浸式平台,融入“数字巡查员”模式,获国际媒体报道,专家称其 “为文化遗产传播树立标杆”;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联合18国44家博物馆构建共享平台,整合2600余件丝路文物与200余所高校资源,阿努帕潘德评价其 “为合作式遗产传播树立新标杆”。
学术与体验的融合案例同样亮眼。“何以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数字大展复原10处考古遗址,下载量超1300万次,获红点设计奖,专家认可其 “融合学术研究、沉浸式技术与公众参与”;“数字藏经洞” 数据库平台通过AI辅助OCR、知识图谱实现敦煌文献整合,马里奥 米凯利指出其 “为全球研究者与公众提供接触人类文化遗产的途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成为敦煌文化全球传播的重要载体。
费德里科弗雷斯基还评价“新疆库车数字名城活化实践项目”,认为其是“数字遗产活化的标杆案例”,项目通过将沉浸式技术与城市级数字框架应用于遗产保护、展览与社区参与,实现了系统性突破,同时整合模式大幅拓展文化传播范围,促进公众深度参与,并产生切实社会效益。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