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黑龙江一农场建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秋收进行时)
本报记者 方 圆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种植户任永捧起一把刚收获的稻谷,籽粒圆鼓鼓的。
“永哥,你这稻子瞅着多壮实。”一旁的邻居张建军打趣道,“现在放心了吧?你那时候非着急。”
“夏管的时候地里像‘画了花’,搁你也会急。”任永笑了。
啥叫“画了花”?正常来讲,同一片田,水稻应该长势整齐、色泽均匀。但今年6月,任永这片刚改造完的田里,离灌溉口近的稻苗又黄又矮,与其它稻苗对比鲜明,远远望去,稻田就像“画了花”似的,这和他预想的可不一样。
去年,普阳农场通过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规模化格田改造,任永的154亩水田在其中。推土机铲平、激光平地机校准、卫星平地仪监控,原本高差有20厘米的地块,被平整到5厘米内;52条旧田埂,也被全部铲除,还新增了7亩有效种植面积。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机好走。过去,这154亩地插秧要雇6个人干3天;现在大马力智能插秧机畅通无阻,只需3个人,1天半就能完工,柴油用量也从7桶降到4桶。“人工、燃料,一年能省1.5万元。”任永心里美滋滋。今年,他格外上心,盼着秋季丰收,直到地里“画了花”。
“要是稻苗长不好,产量估计得低一成。”任永清楚,长势参差不齐会让矮秆水稻照不到光、吹不到风,还可能生病虫害,放任不管,麻烦就大了。
“还不如不改!”任永又气又急,一个电话打给了普阳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技术员周伟。
“周技术员,快来帮我瞅瞅,稻田出怪事了!”
不到半小时,周伟就背着工具箱赶来。他把测温仪插进灌溉口的水中,上面显示“10摄氏度”;又走到田间测试,水温却有25摄氏度。
“温差15摄氏度,太大了。”周伟说,格田扩大后,一边是晒热的田水,一边是从地下抽上来的冷水,热量不同,苗儿肯定长不齐。
水温不一致,这个挑战在过去的小格田种植中没遇到过。
怎么解决?“凌晨的时候,地下水与稻田水的温差能缩小到10摄氏度内,浇地更合适。”周伟说。
“那还得凌晨起来浇地?”任永更困惑了。
“新改造的田,就别用老法子浇啦。”周伟带任永来到智能灌溉口旁,“用手机就能操作,啥时候浇、放多少水,手机上设置好,自动出水,不用人管。”
说着,周伟指导任永打开“北大荒农服”程序,154亩地显示在屏幕上的卫星地图中。点击“智能灌溉”,选择“02:00—09:00”时段,再输入所需用水量,最后“下发指令”。
“真能行?”见任永还是犹豫,周伟说:“您信我,两茬水后再看,苗儿准能缓过来。”
两天后,靠近灌溉口的稻苗挺直了些,叶子也透出了新绿。
“赖我,这5个智能灌溉口去年就装了,一直没在意。看来,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任永说。
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的59.1%。而随着农田改造,一些新问题冒了出来,像任永遇到的这种情况时有出现。普阳农场负责人介绍,针对大田水温问题,10余名农业技术员连续一周监测水温、土壤湿度在不同时段的变化,为“凌晨灌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问题解决,任永心里踏实了。154亩地,今年产量预计能提升1.3万斤,按当前价格算,多收入1.5万元;新增7亩地,又多了1万元;再加上节约的1.5万元,总共能多赚4万元。摩挲着粮堆上的谷粒,任永咧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