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9月28日晚,澳门银河综艺馆华灯璀璨,歌声与光影交织。“湾区升明月”2025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爱”为主题,汇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电影人、音乐人,共同描绘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画卷。
“这几年‘湾区升明月’越来越有‘家’的味道了。”澳门大学本科生罗浩宁感慨道。对她而言,晚会最大的亮点是“把湾区的特色文化和年轻人的活力氛围结合在了一起”。粤语金曲、流行热单、跨文化歌曲同台唱响,既让人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亲情与乡情,也展现了青年一代开放、自信的姿态。“我们这一代人,既珍视乡愁和亲情,也愿意拥抱世界和未来。这种多元的节目单,正好映照出我们的情感图谱。”
一首首经典旋律唤起深厚的情感记忆:《故乡的云》诉说游子的乡愁,《落叶归根》寄托对土地的依恋,《外婆的澎湖湾》重现童年的温情……舞台上,熟悉的旋律跨越时空,扣动每一位观众的心弦。
“很多歌声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记忆,尤其是台湾偶像剧的主题曲,感觉很亲切。”来自台湾的吴女士,这个国庆假期要陪丈夫回北京与公婆团聚。她说,音乐与影视是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台湾偶像剧和经典歌曲不仅是她与职场同事的共同话题,也让更多台湾朋友认识大陆、走进大陆。“几年前我嫁到北京时,婆家的热情款待让我深刻感受到同文同种的文化力量。那一刻,我明白团圆不仅是相聚,更是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
定居香港的路雅婷分享了另一种体验。三年前,她从内地搬到了香港,虽然也尝试带父母了解当地文化,却感受到“团圆”背后的文化隔阂。“对我们来说,团圆并不只是物理上的相聚,而是如何在多元的环境中找到文化和情感的共鸣。正因为如此,这场晚会让我格外有共鸣。”路雅婷说,舞台上的歌声把亲情、乡情与爱国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在观演时不断想到自己的家庭处境。“团圆不只是吃一顿饭、在一个屋檐下,而是要在情感上找到共振点。”
作为港资上市保险集团的技术战略师,路雅婷也切身感受到大湾区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从去年起,我注意到身边许多香港同事有北上消费的习惯,网购也越来越便利,这体现了(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积极面。同时,普通话普及率在主要商业区上升,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顺畅。”她说。内地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样吸引了香港企业参与,“例如我们公司在广州拥有一个300人的技术团队,支持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市场的业务,并且我们计划组织亚太区团队去深圳腾讯公司参观学习,这将有助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在她看来,这种融合不仅为事业提供了舞台,也为弥合亲情中的距离感创造了可能。
来自珠海的徐子恒经常往返澳门,在他看来,“湾区升明月”恰逢国庆与中秋“双节”前夕,更添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感受到,音乐拉近了港澳台青年与内地青年之间的距离。“我们同宗同源,使用同一种语言。音乐和艺术本就是无国界的,它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乡与祖国的意义。”
在记者采访内地与港澳台青年的过程中,一个共同点不断被提及: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把“团圆”视作最珍贵的情感寄托,把“亲情”看作跨越海峡的桥梁。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两岸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也映射出所有中国人心中的共同梦想——让团圆不再是期盼,而是日常;让融合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也能落实在家庭记忆与文化认同里。
从澳门到珠海,从北京到台北,从香港到内地,青年们的声音在“湾区升明月”的舞台上汇聚。他们的共鸣,既来自歌曲里流淌的亲情与乡愁,也来自他们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切身体验。在歌声与掌声交织的夜晚,一个鲜明的事实正在被年轻人书写:无论身处何方,湾区青年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对家国的热爱、对团圆的渴望、对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