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拉萨10月11日电题:从农奴到经营酒店:一个牧民家庭经历的时代变迁
新华社记者陈勇、潘一景、蒋梦辰
在拉萨以北约170公里的当雄县羊八井镇甲玛村,秋日的阳光洒在窗台上,70岁的仁青曲珍坐在自家宽敞舒适的客厅里。
“小时候,我的身份是农奴,”她回忆道,“常常填不饱肚子,衣服一遍遍缝补,破旧难穿。”
1959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仁青曲珍的命运也随之转折。家里分到了田地,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1970年,仁青曲珍被选送学习藏医,学成归来后成为村里的一名医生。
“那时候工资每月只有9块钱,但能为乡亲们看病,我觉得特别光荣。”此后,她又先后担任村妇女主任、妇联委员等职务,为村里的发展贡献力量。
2006年,因受到泥石流威胁,仁青曲珍家从山上搬到山下,住进政府支持建设的新房。2015年,她家开起了家庭旅馆,经过几次翻修,逐步发展到如今有50多张床位的酒店。
“小时候,家里只有18平方米的小屋,四口人挤在一起。现在我们开起了酒店,接待远方客人。”去年,仁青曲珍家的总收入超过30万元,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
仁青曲珍的家就在公路边,雕刻精美的藏式茶几上摆满待客的坚果和肉干,橱柜里整齐陈列着各式茶碗,有精致的陶瓷碗,也有藏式的木碗。每逢客人到来,她总会双手托起茶壶,将酥油茶倒得哗哗响。
闲暇时,仁青曲珍最喜欢拿起手机刷短视频或者看电视追剧。“过去在牧区,别说手机、电视,连稳定的电都难以保障。”仁青曲珍说。
旅游也是仁青曲珍的爱好之一。她曾到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也曾坐飞机游历四川、云南、陕西、辽宁等地。
“小时候别说坐飞机,出西藏都不敢想,如今到哪儿都方便。”仁青曲珍感慨。不久前,她的孙女考上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看到孩子们走得比我远,心里特别高兴”。
走在甲玛村,柏油路延伸到家家户户的门口,一栋栋藏式小楼错落伫立在整洁的街道两旁。村子附近的田野里,传来机器轰鸣声,仁青曲珍的儿子阿旺强巴和村民们正忙着收割牲畜越冬的饲草。
甲玛村村主任旦增桑珠介绍,在国家补贴政策支持下,村民们以优惠价格购置了农机具,如今几乎家家都用上了现代化割草机。
仁青曲珍家养了50多头牦牛。“自从用上割草机,饲草收割方便了许多。”阿旺强巴说。
牦牛产业已成为当地牧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旦增桑珠介绍,甲玛村共有440户、2102人,牲畜总数达到2.8万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增长。
2024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1578元,增长8.3%,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夕阳下,仁青曲珍家的小楼飘出了饭香。草原上,归家的牧民哼着歌,影子被拉得很长。
从农奴到村医,从土坯小屋到现代酒店,从“吃不饱”到“年入30多万”……在这片广袤的雪域高原上,越来越多农牧民家庭正在乐享属于自己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