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自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始终以保护、研究、传承、弘扬故宫及其藏品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回望百年历程,故宫博物院历经坎坷,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探索中国特色博物馆发展道路做出了不懈努力。进入新时代,形成了“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事业发展体系,展现了当代文博人的担当。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始履行新式博物馆典藏、保管、陈列、研究和出版等职责。帝王宫阙转型为公共博物馆,禁苑秘藏转变为全民遗产,其精神全在一“公”字。1933年元旦,日军进犯山海关,北平告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议文物南迁。在易培基、马衡两任院长先后主持下,自1933年起,包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机构所藏逾1.9万箱文物分五批南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原来的“三馆两处”改制为部处制,加强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和文物保护研究能力建设。山河重光,故宫新生。南迁文物从1950年1月开始陆续北返。从南迁到北返,万里征途,险嶂迭生。千钧箱篓里不仅盛装着国之珍宝,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文脉续存的坚定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9年11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整合文物、考古、建筑等多部门资源,推进故宫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构建平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故宫学术发展体系,推动学术人才走向世界;在采集共享数字文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数字技术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高精度文物数字化、多维数字技术融合及智能平台建设;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展览创新、教育实践、文化产品开发、数字化传播与人才培养及海外合作等,让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鉴往知来,砺行致远。在风云激荡的世纪长河中,从战火纷飞时的文物南迁到和平年代的学术深耕,从栉风沐雨的修缮保护到数字时代的活化创新,故宫博物院前行的每一步皆烙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坚韧与智慧。当前,故宫博物院各项事业发展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也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向未来,我们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加快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26—2040)》修编,构建科学、高效并可供推广的文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现有的学术科研体制机制,鼓励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以院藏文物、古建筑群、明清宫廷史等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要坚定走好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之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护好紫禁城、保护好珍贵文物的基础上,以更具特色的展览展示、更高水平的传播推广、更优质便捷的开放服务,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
故宫从皇家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其转型本身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追求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缩影。站在百年历史的节点上,故宫博物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提升故宫文物保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水平,在守护中不断续写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李舫、康岩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