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6日,在第十三届科博会“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上,发布人李惠安佩戴AI眼镜,他身后的屏幕中,动态展示《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报告中的“技术—产业—区域”三维穿透的框架,将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8个前沿领域在31个省份的发展态势清晰标注。作为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在可控核聚变、机器人、核医学、航空航天等多个前沿领域有所布局。
颠覆性技术,无疑是本届科博会上的“高频词”。近期,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脑网络组与脑机接口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蒋田仔多次来到四川。他发现,四川密切关注这些技术的前沿动向,蒋田仔认为,这些领域前景非常广阔。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杨善林看来,随着先进无人机系统、未来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有助于推动低空经济从理论迈向现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为绵阳推动更多创新场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提出建议,“绵阳在核技术、电子工程等领域底蕴深厚,这是发展量子科技的独特土壤。”在他看来,绵阳可以在现有产业上布局量子计算应用场景,例如医疗健康、新材料等,要敢于率先开放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落地提供试验田。
投资界代表则更关注创新生态的构建。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思申认为:“一个好的创新生态,需要打造人才供给、金融供给、技术经理人体系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已和绵阳建立了合作,未来也愿意来绵阳设立专门的科技投资基金。”
如何让颠覆性技术落地,绵阳也在探索新路径。当地成立了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研究院负责遴选转化+科创投负责投早投小‘双轮驱动’成果转化模式”,加快构建“项目策源—成果孵化—形成产业化”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本报记者 游 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