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前不久,相关部门发布通知,组织实施2025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以下简称“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开展2025年首批次新材料保险(以下简称“首批次保险”)补偿资金申请和2026年资格审定工作,受到企业经营者关注。
调研时,不少企业表示,创新研发的大型装备、高附加值零部件等,可能面临市场推广难题——买方担心,造价高昂的新设备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一旦损坏可能面临较大损失,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成果难推广,一定程度影响制造商研发创新积极性。而首台(套)保险、首批次保险便是“药方”——装备出故障、企业受损失,保险能“补偿”,还可提供安全检测等服务。如此,买方更有底气“试手”新品,制造商也减轻售后压力。创新成果能更好推广,为企业走自主创新路子强信心、添动力。相关保险产品因而受到市场欢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201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近年来,各地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助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推广。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在保障范围、保险费率、申报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更好助力创新产品走好迈向市场的“关键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是优化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的缩影。立项研发、测试试验、市场推广,创新需要漫长周期、历经种种阶段,科技型企业发展亦要经过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每一步都离不开金融服务滋养呵护。近年来,结合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保险需求,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持续创新产品、加大支持力度。例如,人保财险近日落地一批概念验证与小试保险和中试验证保险,护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方案”到“生产线产品”;“技术流”“科技打分卡”等评价体系助力更多初创企业拿到融资“敲门砖”;近年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助力一粒粒“种子”、一棵棵“树苗”茁壮成长。
也要看到,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对科技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市场需求相比,金融服务供给仍然存在一些弱项短板。比如,创新是新事物产生的过程,缺乏相关数据积累,精准定价、设计保障方案,对保险行业风险管理和评估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精准判断专利“含金量”,也要求银行加大“懂行”人才培养力度、市场培育更多专业评估机构。再如,基础研究领域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量身定制更适配的服务方案。
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还应加强政策协同、凝聚多方合力。为首台(套)保险、首批次保险提供资金补偿,便体现了财政、金融政策同向发力,有利于提升企业投保意愿、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强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共享,也为银行精准支持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期待相关部门持续优化政策措施,结合科技金融发展难点,一题接着一题解,更好支持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屈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