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十四五”期间,援疆项目资金近九成投向民生领域
推动各族群众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本报记者 贺 勇 蒋云龙 魏哲哲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火龙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支架上,红彤彤的火龙果垂挂在蔓条上,成熟的果实色泽鲜艳、果形饱满。果农们忙着采摘,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到过火龙果种植,没想到在广州援疆干部的帮助下,我们这也能种了。”吾库萨克镇琼巴格村村民萨吉代·玉苏普一直跟着广东来的老师学习火龙果的种植与管理技术,现在已经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在家门口就业,既有稳定的收入,又能学技术、学手艺,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萨吉代·玉苏普说。
广州援疆工作队队长罗亮介绍,吾库萨克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休闲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带动了周边7000多人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口援疆紧扣重点,给新疆带来了产业和项目,留下了基建和岗位。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江西援疆工作队引进了芦笋种植技术,经济效益是种植棉花的5倍以上。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福建援疆工作队建设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农产品出疆成本降低30%以上。在阿勒泰地区,黑龙江对口开展冰雪运动帮扶,远道而来的黑龙江教练们倾囊相授。
对口援疆,潮涌天山。新时代高质量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19个援疆省份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推进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等各项工作,惠及天山南北各族群众,助力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援疆项目资金89.2%投向民生领域,91.3%投向基层,推动新疆各族群众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援疆助力发展的同时,各援疆指挥部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大家心与心贴得更近,情与情融得更深。今年暑期开展的“苏韵伊情·伊路有宁”宁伊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中,孩子们结伴来到南京、北京和伊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少年阿卜杜艾孜则·阿卜杜萨拉木说:“我学到了知识,结识了很多朋友。分别的时候,我很舍不得他们。”
“目前已有20多万名宁伊两地青少年参加‘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夏令营和冬令营等活动,11.2万人赴外地参观学习。科普教育、现代文明教育覆盖30万人。”伊犁州党委副书记,江苏省援伊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赵庆红说。
交往交流交融的参与度不仅越来越高,广度、深度也在不断拓展。
“我们组织4800多名喀什地区中小学生开展融情交流活动。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激发他们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动力;在黄河入海口,感受‘同源共流’的家国情怀;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近距离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袁良说。
援疆省份和援疆干部人才的付出,新疆各族群众铭记于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因为自己的湖北口音,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宣传文旅组组长张平不时会与当地人产生“争执”。“打车、买菜时,当地群众一听我是湖北人,经常不收我的钱。”张平说,湖北援疆充分发挥教育、医疗、就业大省资源优势,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援疆干部人才带着赤诚和担当而来,不断为新疆作出新的贡献。新疆伊犁巩留县暨阳中学是一座新学校,因师资力量薄弱,江苏援伊·苏州(张家港)工作组专门从张家港引进何立新等4名老校长,负责学校管理工作。老校长们将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所远方学校的老师们。重塑学校教学生态,筑牢教学质量根基,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都有了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