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在雪山巡逻。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供图
“我是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戍守边疆8288天!”
“我是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陈俊飞,戍守边疆5001天!”
……
我是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袁啸,戍守边疆735天!
我是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景旭辉,戍守边疆400天!
“边疆有我,请祖国放心!”
“如今,排依克的戍边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守好边境——因为战位在这里,我们身后是万家灯火;因为思念在这里,万里边关承载亲人的嘱托;因为界碑在这里,我们守护锦绣山河!”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公安部授予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全国“公安楷模”称号。当天,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响彻在现场。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地处我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交界的战略要地,扼守帕米尔高原瓦罕走廊“咽喉要塞”,辖区平均海拔逾4600米,自然环境恶劣、边境形势复杂。
该所成立于1950年,现有民警50人,平均年龄28岁。建所75年来,一代代戍边民警用青春和热血在含氧量不足平原50%的“生命禁区”书写着“境界比海拔高、初心比高原红、风骨比石头硬”的动人诗篇。
“刚来排依克的3个月,我最怕的其实是孤独”
曾经的瓦罕走廊,丝路悠悠,鸡鸣四国。
排依克,在柯尔克孜族语中意为“最高的山”,是地处瓦罕走廊中国段的村落。瓦罕走廊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陆路通道,玄奘、马可·波罗都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印迹。
作为喀什边境管理支队位置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基层单位,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老相册里记录着曾经的艰苦岁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警们只能凿冰取水,靠太阳能发电。
今年29岁的民警袁啸2023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排依克。
袁啸记得特别清楚,来报到那天,“车子从白天走到黑夜,耳边重复着车轮碾过积雪和石子的声音,摇晃得头疼,肚子里也是翻江倒海的。”
到所里时,已是深夜。床头开足的制氧机和战友端来的热汤面,让袁啸熬过了在所里的第一夜。
第二天,袁啸起床一看:四面都是雪山,连个人影都看不到!他一下子就蒙了,“作为正儿八经侦查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我来这儿能干啥呀?”
派出所所在地海拔3700多米,2016年通长明电,2017年通互联网,2018年修通柏油路……每年8月底至次年4月,帕米尔群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到处是刺眼的白色。
“对于我来说,刚来排依克的3个月,我最怕的其实是孤独。”袁啸坦言,“当时感觉这里就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地方,一个完全没有色彩的地方。”
不过,战友克依木改变了袁啸的想法。
克依木是一个30多岁的维吾尔族小伙,他的拿手绝活是在石头上画画。利用执勤间隙,他画了足足上百幅石头画。
克依木从小就喜欢画画,刚来所里时,他才18岁,也很不适应。他会想家,想妈妈。想得难受时,他就在石头上画警务训练、巡逻出警,画天安门、国旗……
画着画着,克依木不觉得孤独了。有时候战友们和游客们过来,看到他画的画,都很开心。此时,克依木感到“特别幸福”。
看着克依木画在石头上的画,袁啸开始觉得“排依克有了色彩”。
除了工作上的成长,这里的民警都学会“报喜不报忧”。
派出所四面被高高的山峰包围,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每次视频电话时他们都会跑到室内接打。他们给亲人介绍工作环境时,常说“我们单位在帕米尔,那可是5A级景区”。
直到有一次,派出所年龄最小的民警丁吉祥的父亲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儿子工作环境的真实情况。父亲打来电话,未及开口便已哽咽,“为啥不给我们说实话?”
挂电话前,父亲不忘鼓励丁吉祥好好干,“你是我们的骄傲!”
“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徐青曾多次参加处置边境突发情况的行动,是民警们公认的“硬汉”,以训练严格著称。2024年,在国家移民管理局开展的警务实战练兵考核中,他带队取得了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第一的好成绩。
练为战!
烈日下,战斗队员卧倒起立,血痂连着水泡,没有一人喊疼。寒冬里,战斗队员举枪瞄准,手指冻僵,睫毛结霜,没有一人叫苦。
如今,排依克的边境线上,巡逻路通了,智慧铁丝网建起来了……曾经的天堑,一目了然;曾经的盲区,尽在掌握。
“作为一支戍边队伍,就要有过硬的素质。那些流过的汗、磨破的皮、蹭掉的肉,就是最硬的护身符!”徐青说。
这里的牧民都会随身带着民警的联系方式,因为村子离山下太远,民警离牧民最近,是牧民遇到困难时最大的依赖。
一茬茬民警给群众做的好事多得数不清。有的民警为了保护牧民的牛羊,和野兽猛禽斗智斗勇;有的民警为了救助被困的老乡,在深山中徒步三天三夜;有的民警为了给老乡买药,翻山越岭冻伤了手脚……
瓦罕走廊里边分布着好几个夏牧场。每年夏季,附近3个乡镇的牧民,会赶着数千头牲畜到那里放牧,因为路途远,有些人当天无法抵达,只能就地露宿。每到这时,派出所都会把训练场让出来给牧民无偿使用,腾出宿舍让他们居住,还把护院犬借给牧民协助转场。
为防止牛羊混淆、越界,民警挨家挨户给牛羊建档案,随牧执勤,帮忙找到了许多落单走丢的“红耳朵”“月牙角”。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都有自己的“群众工作心得”:穆拉提常和老人们拉家常,取得村里德高望重者的信任;翟明会每次走访都会带上糖果,逢年过节给孩子们发红包……
1999年出生的民警胡乃邦,2020年来到所里后,看到因为驻地远离县城,缺乏医疗条件,身边战友和辖区群众遭受高原疾病困扰,他报名参加了卫生员考试,还自学了针灸技术。如今,他不但可以处理常见伤病,还通过针灸技术有效缓解风湿病、关节炎等高原疾病给民警和牧民带来的疼痛。
乡亲们都想感谢派出所,就把儿子们送去当了护边员,和民警一起保护家园,让辖区“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
赓续为国戍边的红色基因
作为一所之长,彭明有已经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戍边七年。
这期间,彭明有遍访当地老牧民,实地踏查每条山口通道,对边境的了解“比县志记载还详细”,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地图”。
彭明有最自豪的是,这些年来再苦再累,所里也没有一个人叫苦掉队。在他看来,这是因为派出所“自带红色基因”。他的外祖父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老人的耳濡目染下,他自己对戍边有着真挚的情怀。
还有排依克曾经的战士——“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退役后成为一名护边员,直至2021年1月因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是他留下的最朴素的告白。
为国戍边的红色基因,也在以另一种方式赓续传承。
副所长肖恭尼·龙吉克,是家族第四代戍边人,他的祖父曾是一名边防军人,也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
瓦罕走廊的戍边石,就是肖恭尼·龙吉克祖父留下的,上面刻着:“一辈子戍边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的家训。遵照家训,肖恭尼·龙吉克的父亲龙吉克·卡德尔曾在原公安边防部队服役。父亲退役后,接力棒交到肖恭尼·龙吉克的手中。
一家四代卫国戍边,成为帕米尔高原上的传奇。
每逢单位分来新民警,彭明有都会向他们讲述这些故事。他也不止一次向大家发出“灵魂拷问”:“排依克那么多年的戍边历史,如今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如果我们没把边境守好,能不能对得起那些前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近年来,随着新疆边境“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瓦罕走廊打卡。
2023年,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将第三代营房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为征集游客意见,派出所设置了一面留言墙。结果每次不到一个月就贴满了各种寄语:“守护边疆,无上光荣,向边疆勇士致敬!”“生在中国我很幸福,祝福伟大祖国。”……
2024年6月,原排依克边防派出所的老兵杨小敏回到这里,一眼认出老照片中的自己,当场掩面而泣,“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我们!”
随后,杨小敏又自豪地向民警和在场游客讲述当年的戍边故事。
游客的肯定,变成对民警的另一种精神反哺。
丁吉祥曾承担为游客讲解的任务,他形容自己在讲述前人的戍边故事时,“在某个瞬间,感觉仿佛与他们融在一起”。
“我们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来到边关,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背对繁华,面向孤寂,挺身而立,将风雪挡在身前,把人民护在身后,这不就是青春最大的意义吗!”袁啸动情地说。
副所长徐青将自己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歌曲《祖国不会忘记》。每天清晨,这首派出所的“起床歌”旋律,伴着寒风在荒凉的山谷中回荡,“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