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红星照耀中国·光明观察】
延安,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延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这一美誉不仅凸显了延安在军事上的坚固屏障作用,更彰显了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在中国近代史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影响了全国一代又一代人。如今的延安是什么样?10月16日至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延安举行。我们从延安“再出发”,探寻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1940年5月,冼星海受党中央安排赴莫斯科工作,其妻钱韵玲与女儿冼妮娜由鲁艺东山搬至此处居住。
传承鲁艺薪火,践行延安精神
雨后的延安拨云见日,久违的阳光映照在泥土和砖瓦建成的老房子上,让这些老建筑更显鲜活。这里是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八十多年前,大名鼎鼎的鲁迅艺术学院就建立于此。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是党中央在延安创立的第一所艺术院校。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并入延安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的摇篮”。1996年,学院恢复重建,继承发扬“老鲁艺”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院校。
步入这座延安曾经的最高艺术殿堂,曾经的景象好像还历历在目。教堂、广场、校舍、菜园……诸多建筑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把人们带回到那个文艺创作风起云涌的延安。
不变的不只有校舍旧址。从延安鲁艺到延大鲁艺,鲁艺的名字未变,“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也同样不变。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李延俊介绍说,延安大学鲁艺学院始终秉承“传承鲁艺薪火,践行延安精神”,坚守“艺术为人民”的初心,在新时代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推动这一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的延大鲁艺依然保留着与当年的延安鲁艺相同的创作基因。但坚守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薪火相传的创作基因中,“变”的是创作的主题、题材与表现形式,“不变”的是“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与反映时代、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近年来,学院在教学与创作中积极从历史经典中汲取养分,学院积极组织师生深入革命旧址与黄土地采风,创作红色与黄土为题材的作品;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复排延安时期的民族经典歌剧《白毛女》,并将《黄河大合唱》作为每年“5·23”鲁艺艺术节的保留演出。
作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关键一环,延安时期的经典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动力,也是推动青年有所作为的力量。
“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鲁艺精神的价值在于‘救亡图存’,那么在新时代,其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坐标’。”李延俊说。
金秋十月,南泥湾的金色稻田。
游客在现场体验割水稻。
三代人传承的南泥湾精神
连绵的山丘下,是一大片金黄的稻田。深秋时节,成熟的稻穗压弯了腰,田埂间,庄稼汉子动情地唱着丰收的号子,给山水间带来了丰收的喜悦。青山绿水,稻田飘香,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名不虚传。
曾经的南泥湾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形容的正是那时的南泥湾。1941年,八路军359旅奉命进驻南泥湾,在此垦荒屯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359旅的指战员们,不仅让南泥湾彻底改头换面,更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刘利是镇上第一家“红色”餐馆“知青餐馆”的老板,同时也担任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村委副书记。他介绍说,自己的爷爷刘宝斋曾是八路军359旅719团3营9连副连长,祖籍在河南,1941年随部队来到南泥湾,是当年那场大生产运动的亲历者。
刘利从小就听爷爷和其他长辈讲述大生产运动的故事。在当年的南泥湾,“上下一心”可谓是那支部队的最好注脚。抗战胜利后,刘宝斋和许多其他战士依然坚守南泥湾,扎根南泥湾,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南泥湾的建设。
如今,刘利也成了土生土长的南泥湾人。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刘利也选择留在南泥湾,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每当说起自己是南泥湾人,刘利心中都无比自豪。
现在的南泥湾,绿水青山已经取代了荒山土山,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大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无人机和播插秧机可实现全流程作业,平整土地这一流程也借助卫星技术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南泥湾红色旅游发展规模也不断壮大,每年都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重温历史记忆、感受田园风光、体验旅游业态。在现代观光农业的加持下,如今的南泥湾已经走上发展快车道。
“南泥湾精神其实就是一个‘干’字,他们这一代人是硬生生干出来的。”刘利说,“我们不能忘本,要铭记历史,发扬南泥湾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延安高新会客厅”。
“无锡·延安”智算中心。
革命老区探寻数字化转型
在人们的印象中,延安是一个“传统”的城市。整座城市遍布黄土高原和丘陵沟壑,除了资源型产业和基础农业,似乎并不适合发展其他产业。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延安做了不少努力。
2003年,延安高新区正式筹建,2014年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正在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其中,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是延安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重要载体。
“无锡·延安”智算中心是秦创原的入驻企业之一。作为宝塔区数字经济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算中心依托中国移动陕西延安分公司的原机房大楼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构建600P规模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可支持AI服务、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延安分公司DICT中心主任张凯博介绍,智算中心是基于苏陕延锡东西部合作背景下孵化的成果,东西共建模式不仅将无锡先进的国产化算力与延安稳定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整条产业链的转移也对延安的经济和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样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赋能红色资源数字化,让延安的红色资源动起来,更加深入人心。”张凯博说。
在医疗方面,延安是高质量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平面CT图转化为立体CT图,并通过海量数据研究,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此外,中心还为当地政府提供了4台超级算力的服务器,部署了两个满血版本的DeepSeek,辅助其进行公文写作,提升办公效率。
目前,中心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已达到600P规模,其中一期200P计算能力已建成并投产运营。张凯博说,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无锡·延安”智算中心有望成为国家级算力网络的重要节点,为延安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从老鲁艺到新鲁艺,从烂泥湾到好江南,从黄土丘陵到智算中心……这座充满历史积淀的城市,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红色热土、革命圣地,不断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延安颂》的这两句歌词,正是对延安发展的最好祝愿。
撰文:张晨昊 摄影:赵鹏超 编辑: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