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4年8月底,在北京接过那3.5克看似微小却重若千钧的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时,我触摸的不仅是来自38万公里外的天体物质,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永恒梦想。我的心情激动不已。
刚拿到样品,我就用手电筒照射玻璃瓶,那些比想象中更为细小的灰黑色月壤粉末,在光束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我们当天赶回广州,团队30多名科研人员早已做好准备、蓄势待发,大家很快就投入了研究。同事们利用扫描电镜、离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研究分析,取得一系列发现。
月球二分性——这个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月球正面与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的形成机制尚有争议。嫦娥六号探测器着陆于月球背面阿波罗盆地南部的一个古火山熔岩区,是人类首次成功开展的月球背面采样任务,为我们提供了破解月球二分性这一难题的关键线索。通过研究这些月壤,我们不仅能够揭示月球背面的地质历史,更能完善全月演化框架,为理解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提供重要参考。
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关研究,第一批研究成果的论文于2024年11月15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我们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的火山熔岩形成于距今28.3亿年前,这一发现证实月球背面同样存在小于30亿年的年轻岩浆活动,月球的深部物质组成可能是形成月球二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还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研究揭示了月球早期撞击历史的关键信息,特别是确定了阿波罗盆地的形成时间,为研究月球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在月壤中首次发现了碳质球粒陨石的残片,这类富含水与有机质的月外物质,为探寻月球表面水的来源提供了新线索。团队还通过嫦娥六号火山样品与阿波罗样品的对比研究,提出了月球深部热动力新模型……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月球地质演化及太阳系早期历史的认识,也为未来月球资源利用、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工程参考。
月球的故事远未结束,我们的探索还将继续。
前不久,我们领取了新一批月壤样品,将继续围绕月球正面与背面差异等关键问题开展持续攻关。展望“十五五”,团队将依托已有技术积累,不断深化月球样品研究,力争在月球演化历史认知上取得更多新的突破,为推动行星科学发展、深空探测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努力为月球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 乐,本报记者姜晓丹采访整理)
延伸阅读
月壤是研究月球的一把“钥匙”
月壤是月球表面的细小颗粒,看似平凡,却是研究月球地质演化、太阳系早期历史乃至行星科学的一把“钥匙”。我国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月壤样品,尤其是嫦娥六号首次获得的月球背面样品,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材料。研究这些月壤样品,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月壤研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样品量极少且极其珍贵。嫦娥六号仅带回1935.3克月壤,全国范围内的科研机构每次可分配数量仅数克到几十克,且消耗量有严格要求。
此外,因月球环境特殊,对这些月壤样品的分析不能直接照搬传统地球样品的分析方法,需大幅优化研究方法,也对仪器精度和技术积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难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组建了跨学科的专业团队,由30余名科研工作者组成,共同开展对月壤样品的研究。团队在首批样品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月球乃至太阳系演化的认知,更为未来小行星和火星样品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下一步,团队将基于新获批的样品继续研究,进一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努力探索更多关于宇宙、月球的奥秘,为建设航天强国增光添彩。
(本报记者姜晓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