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每天清晨,当我来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上班,看到阳光洒在那100亩高粱地上,心里就无比踏实。
沿着高粱地向前,一面夯土墙映入眼帘。墙面由黄土垒成,长328米、高约15米,很是壮观。有游客来参观时感叹:“这厚重感,似乎是文化的重量。”
这座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于2021年6月开业,4年多来接待游客约5000万人次,致力于为大家奉上一场场穿越时光的文化盛宴。这里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拥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分为三大主剧和18个小剧,剧目总时长800分钟。
“守住这口吃的,就是守住咱李家村的根啊!”在李家村剧场,老村长的呐喊震耳欲聋。李家村剧场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主要剧场之一。逼真实景、动态舞台让观众和演员沉浸其中,共同回到那段艰难岁月。每次看时,我都忍不住和观众一同感慨,和他们一样涌出热泪。我明白,这戏演到人们心坎里了,激励大家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为了让观众沉浸式观戏,我们费了很多心思。比如,应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打破演员、观众和舞台之间的界限。全息投影投出的麦浪在演员脚下起伏,配合震撼的音效,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河南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有无数值得被发现、被记录、被呈现的时刻。我们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营造出精美场景,将其作为展示河南文化的重要手段,让观众在短时间内领略这片土地的魅力。
这几年,我们把这首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协奏曲演奏得有声有色。就拿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来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观剧人次达105万,剧场所在的郑州市中牟新区接待游客超306万人次,创下假期旅游人数的新高。这说明,以剧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长期在文化产业一线工作,我也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中牟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景区数字化升级,推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引导科技企业与景区合作,推动沉浸式技术应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于我而言,挖掘“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更多可能性,找到河南文化的更多打开方式,是印刻在心底的追求。展望“十五五”,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力度,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持之以恒地干下去,用心用情讲好河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化新业态会越来越多,也会让更多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作者为河南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品牌部负责人刘凯鹏,本报记者方敏采访整理)
延伸阅读
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市场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资产总量稳步增长,营收规模持续扩大,盈利能力有效提升。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规上文化企业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数字文化精品持续涌现,优秀文创产品爆款不断……2024年,在规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5.9万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比重超过40%。
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领域的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和惠民措施取得良好成效,有效延伸了消费链条。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各地共举办相关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
展望“十五五”,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激发增长活力,持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本报记者卢涛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