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权威解读
193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调动广大群众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调整各抗日阶级的经济利益而实行的土地政策。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提出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但这一政策提出之初,尚未普遍实行。
193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在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区域,必须实行有利于广大抗日民众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方面,必须实行减租减息废止苛捐杂税与改良工人生活。凡已经实行的,必须检查实行程度。凡尚未实行的,必须毫不犹豫地立即实行。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陆续贯彻执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并颁布了减租减息条例。普遍实行减租的办法是:地租不论何种租佃形式,均按照原租额减掉25%,所以又称“二五减租”。普遍实行的减息办法是:年利不得超过本金的15%或10%。实行减租减息,不但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也促进了土地关系的某些变化。减租减息政策在抗日根据地的贯彻执行,不仅团结了各阶级人民,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削弱了封建剥削,改善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激发了广大群众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
在实行减租减息的同时,各抗日根据地政府还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积极发展工业,奖励和保护抗日根据地内外工商业和华侨投资抗日根据地发展工业,实行免税和低利贷款,并实行抗日的劳动政策,取消对资本家、富农经营生产事业的各种限制,奖励地主、商人创办工业,从而使抗日根据地的工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工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为了增加生产,改善民生,抗日根据地还努力发展各种群众性的合作社组织,活跃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
抗日战争史回眸
1935年11月1日
在中共北平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北平、天津10所大中学校学生自治会发表《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揭露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杀戮爱国青年的罪行,并积极准备举行抗日请愿活动。
1937年11月1日
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开学典礼上作关于目前时局的讲话,指出:要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组织他们,武装他们。要做到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要造就大批的有革命理论,富于牺牲精神的民族革命干部,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
1941年11月1日
日军在华北推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加紧掠夺占领区物资,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扫荡”。至12月25日结束。
1942年11月1日
为疏通国际交通线,中美英三方合作自印度利多开始修筑中印公路。
1944年11月1日
由第359旅改编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延安誓师,南下开辟湘粤赣边新根据地。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任子薇
制作:张倩 杜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