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共筑数字通途 共享发展荣光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理论研讨会侧记
2015年,习近平主席亲自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11月6日晚,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办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理论研讨会。嘉宾代表围绕“全球同聚力 共谋新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与展望”的主题展开讨论。
十年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共识持续深化,日益转化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生动实践,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乌干达新闻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部长克里斯·巴里奥蒙西就在现场分享了该国从“网络不畅”转向“数字连通”的实践例证。曾经的乌干达受地理等因素阻隔,城乡之间网络不畅。如今,通过持续推进“数字乌干达”等战略,当地已建立超1万公里光纤骨干网络,90%区域实现移动网络覆盖,互联网普及率突破47%,移动支付、在线教育、远程问诊架起了城乡桥梁……
“这些成就的取得,既源于乌干达持续的国内投入,也得益于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而这也正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克里斯·巴里奥蒙西感慨道。但他也提到,数字鸿沟依然是包括乌干达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指出,世界上还有高达26亿人口没有连接上网,新的数字鸿沟比如“宽带连接鸿沟”“人工智能鸿沟”还在产生,新的“数字弱势群体”也在不断出现,旧有治理框架无法适应新技术范式,人工智能伦理建设、数据跨境流动等亟需全球协同治理。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大势,国际社会应积极践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共同拥抱发展机遇,携手应对风险挑战,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开创新局面。
在赵厚麟看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彰显了对信息革命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网络空间繁荣发展的有力指引。他表示,要让“数字天堑”变为“数字通途”,让世界各国共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红利,共同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历军表示, 面对挑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共识。要将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就必须打破各类围墙,跨越技术鸿沟,搭建理解与互信的桥梁。而AI技术是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引擎。
要让这个引擎持续提供稳定动力,开放的计算架构至关重要。对此,历军建议,坚持开放包容,共建技术生态;强化协同治理,共担安全责任;促进普惠共享,共赢技术红利。
理念要真正落地落实,需要有效的平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眼中,世界互联网大会就像“一个汇聚所有讨论与观点碰撞的‘孵化器’”,通过各方进一步协同,它可以成为识别需要国际共识的共同利益领域的手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平台在中国落地,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一起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搭建平台。这些对话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让有关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发展的洞见在交流中迸发。
作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克里斯·巴里奥蒙西表示,只要各国摒弃零和思维,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弥合数字鸿沟,让数字化与智能化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让每个国家、每个人民都能在网络空间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感受到科技进步的温度。(记者 雷渺鑫 张晨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