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城市副中心,
三座文化新地标绽放光彩——
城市图书馆用数字技术让古籍“活”成动画,
大运河博物馆把千年历史融入光影,
艺术中心每年举办千场演出与活动。
除此之外,北京备案博物馆数量已突破两百四十,
这些,都是百姓触手可及的“文化粮仓”,
满足着日益多样的文化需求。
这份文化滋养的背后,
是咱们国家日益丰厚的家底。
我们都知道,到2024年,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30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腾飞,让更普惠、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可能,
而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
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
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两个文明必须均衡发展、比翼双飞。
“穿在身上的史诗”苗绣登上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
让苗绣获得了大批量的国际订单,
设计师作品更卖出了单件万元高价,
你有没有发现?这里面其实是个逻辑闭环。
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成了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而没有苗绣产业的发展,谈何非遗技艺的发扬呢?
我们只有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
才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传承中华文明,
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北京,
一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全民阅读工程”,
联动超2100家实体书店共同发力,
创新推出“书香驿站”“流动阅读空间”等全新模式,
吸引数千万人次参与;
首都图书馆更转型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让书籍成为成长路上最贴心的陪伴。
线下书市、书展相继举办,
单场码洋屡次突破6000万元,
增强了北京的书香氛围;
在线上,网络红人们纷纷当起了阅读大使,
引领读书成为社会新风尚。
阅读滋养心灵,榜样则激发精神动能。
2024年的北京榜样刘壮是一名退伍军人,
为了拯救一位11岁的血液病患儿,
他主动捐献骨髓。
在治疗期间,他不仅短暂离职全力配合,
更在术后为了减轻患儿家庭的负担,选择提前出院。
在北京,每年都会选出一批扎根普通岗位、坚守责任担当、
用善举温暖城市的榜样人物。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平凡创造不凡;
他们汇集成了时代的道德坐标,
为全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文化素养、精神感召,
也得将文明理念“化整为零”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斑马线变成了文明的考场,
车停下等人快走,司机和行人互相比心;
小学生变身文明代言人,
手绘漫画劝大家实行垃圾分类;
大中小学生踊跃参与“伟大抗战精神”宣讲团,
以青春之声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你看!无论是书香浸润、榜样引领,还是文明践行,
都清晰而深刻地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们如同温暖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城市的角落,
更丰盈了每个人的内心,引导我们汲取精神养分,
坚定地向光而生。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
细细品味今天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
物质文明的底座撑起了精神家园的高度,
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持续进步,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轮驱动,
让每个普通人的日子既有人间烟火,也有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