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董大正)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表示,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数字化后,还需要“数字记忆”将其历史文化背景、人文情感信息等一并留存。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摄
冯惠玲认为,叙事化是“数字记忆”的重要一环。为使人们便于理解遗产数据并与其共情,需要有叙事的过程。“要把遗产相关的、符合其历史文化逻辑的,又有人文情怀的内容,一并收录其中。”
情境化同样重要。冯惠玲表示,做好遗产数字化后,还要将它与人类的情感链接起来。例如,京杭大运河的数字化不仅要让河“流起来”,还要请人们“坐上”当年的漕船经过沿途的文化遗产,了解此地曾住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身临其境,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便有了灵魂。”
要将遗产变成记忆,还需大众参与。冯惠玲谈到,其团队在建设“北京记忆”时,约有600人参与;做浙江村落项目时,大量村民踊跃报名,对于“数字浙江”高迁村子项目,村民们更是主动置身其中。“村民说,如果我们的先辈知道了,一定会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