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孔繁鑫)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应再满足于对文物仅做简单的数字复制,而要致力于推动文物数字资源从“静态存档”走向“动态活用”,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致力于以科技赋能文博,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让文物‘活’起来。”对此,丁鹏勃从两方面作出介绍。
“数字复制”是基础,要紧紧抓住数据采集和融合这一关键环节,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在采集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运用高精度二维采集、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已累计完成72万件文物二维影像采集、7700余件文物三维模型数据采集,以及141个展览数据采集,文物影像分辨率为1.5亿像素。在融合方面,该馆关联整合多模态文物数据,建设藏品大数据平台,便于检索和浏览,以此推动数千件文物首次从库房走上展线,提高文物利用率。
同时,“价值再生”是导向,在“价值复制”基础前提下,围绕博物馆业务需求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价值再生”是在“数字复制”基础上的延展与升华,可以使静态的数字档案转化为动态的文化资源。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应用为驱动、需求为牵引、文化为内涵,基于高质量数据集和国博大模型,开发智慧化应用,推动文物活起来。在智慧服务与传播互动方面,该馆已经上线88个网上展厅,借助“数智人艾雯雯、仝古今”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并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渠道,推动文物知识与文化故事走向年轻群体。此外,该馆已向社会开放近80万件文物数据,支持展览、出版、影视、教育等多领域应用。
丁鹏勃坦言,“价值再生”面临数据规模与质量仍不足、技术应用深度与广度不足、国际合作仍需加强等挑战。对此,她提出,要加快数据集建设,扩大采集规模,提升数据质量,构建高质量文物数据资产;探索博物馆智能体应用,基于国博大模型加速智能体落地应用,打造文物知识引擎,为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智能化的知识服务平台;强化国际合作与文明互鉴,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平台,分享中国经验、深化全球合作,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命运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