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基因破解千年悬棺主人与现存人群遗传关系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 正文

基因破解千年悬棺主人与现存人群遗传关系

来源:新华网2025-11-25 14:23

  在云南昭通,考古人员在观察记录悬棺葬(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昆明11月24日电(记者严勇、岳冉冉)一项最新研究首次在核基因组层面证实,云南丘北县现代“僰人”群体正是古代悬棺葬主人的直系后裔,千年谜题“悬棺何来、僰人何去”由此获得关键科学解答。

  这项古基因组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完成,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悬棺葬是一种世界罕见的高空葬俗,即将棺木安置于临江临崖的峭壁、洞穴或岩缝中,古代僰人被认为是川滇交界区域行悬棺葬的族群。据史籍记载,僰人自西汉以来活跃于川滇交界的四川宜宾、云南昭通等地,曾建立“僰侯国”,其独特的悬棺葬俗在明代后逐渐淡出记载。

  云南丘北县至今仍生活着自称“僰人”的群体,并保留“灵魂洞葬”祭祀传统,但二者关联一直缺乏科学依据。近年来正在崛起的古DNA分析技术为破解谜题提供关键钥匙。

  古基因组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明介绍,科研团队对云南、广西及泰国北部7处遗址的15具悬棺人类遗骸进行基因组DNA分析,并对丘北30名现代“僰人”开展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

  研究显示,现代“僰人”基因组中约43%-79%成分可直接追溯至昭通悬棺人群。这是首次在核基因组层面确认“悬棺主人”与现存人群的直接遗传联系。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之一、长期跟踪研究云南昭通悬棺葬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认为,传统形态学研究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新的古基因组技术为追踪研究古代人群的遗传谱系和交流融合路线提供了强大支撑。

  研究还系统重建了悬棺葬的起源与扩散路径。多项分析表明,悬棺习俗源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福建武夷山极有可能是其发源地。该葬俗随后沿长江及其支流西进至云贵高原,并进一步向南传播至东南亚。泰国悬棺个体与中国西南悬棺个体共享祖源,说明悬棺文化的传播伴随着人群迁徙。

  值得注意的是,在云南昭通威信县瓦石悬棺遗址中,两具距今约1200年遗骸分别呈现黄河流域农耕人群与古代东北亚相关遗传成分,却采用同一葬法。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周慧分析,这反映了唐代悬棺社群已具备显著的文化包容性与人群融合特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常态”。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5考研季科技类专业科普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异元汽车杯”首届新疆国际摄影大赛9月28日正式启动。
2025-09-29 14:31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